kaishushuo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总是喜欢和我们唱反调:
明明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却在哇哇大哭,怎么都哄不好;明明跟孩子说了很多次,但他却偏偏不按你的套路走;明明道理很简单,但在孩子这里却怎么也说不通……
是我们的孩子太过矫情、太不懂事了吗?未必。
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我们有可能冤枉了孩子。
作者| 吴在天
看过一个笑话。
说爷孙俩在花园里玩,孙子在给花园的花儿浇水,
带着老花镜的爷爷正在认真地看书。
孙子看着爷爷秃顶的脑袋,灵机一动,
便拿着洒水壶浇在了爷爷的光头上。
爷爷吓了一跳,忙问孙子:“你在做什么?”
孙子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想让它长出头发来。”
看完这个笑话,也许你会觉得孩子的想法很有趣,
但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你又是否能够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01
有个孩子,幼年家境贫困,父母离异,
姐弟几个从小跟着母亲生活。
家里环境不好,
妈妈每次都把为数不多的肉夹给孩子们吃。
这个孩子看起来并不是很爱吃肉,
可他却每次都要把剩下的肉放在嘴里咬一下,
这让妈妈非常伤心:你不吃就算了,还要咬一下,
让别人怎么吃?妈妈认为这个孩子很自私。
有次,妈妈两个多月没有拿到薪水,
好不容易从娘家周转了一些钱,买了几只鸡腿回家,
想着改善一下孩子们这段时间的伙食。
没想到这个调皮的孩子,
竟不小心把鸡腿掉在了地上。
因为当时能买到鸡腿实在不易,
妈妈一气之下打了他一顿,
最后,妈妈因为舍不得扔了鸡腿,
所以拿去冲冲水自己吃了。
很多年过去了,
这个孩子和妈妈在一起接受媒体采访时,
再次提起了这段往事。
因为童年的他发现妈妈很少吃肉,
每次她都会偷偷吃掉他们吃剩下的肉。
那段日子,妈妈只吃咸菜,
把好吃的都给了他们姐弟。
于是,这个调皮的孩子故意将肉咬了一口,
故意将鸡腿弄脏,因为只有这样,妈妈才能吃到肉。
他对妈妈说:“要不是当时我把鸡腿掉在地上,
你会舍得吃吗?” “只有这样你才会吃啊!”
这个调皮的男孩,大家都说他很无厘头,
后来他也拍了很多经典的无厘头电影,
很多电影里面,都有他烤鸡翅、吃鸡腿的场景。
这个调皮的男孩,名叫周星驰。
02
很多时候,
我们一直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的世界,
所以我们总是难以理解孩子的各种想法。
有位朋友分享说,她带着孩子去逛商场,
她觉得孩子也会喜欢这个地方,
但是孩子却兴致不高。商场人来人往,
她想牵着孩子的手走,但是孩子就是不愿牵手走路,
总想要自己一个人走。
朋友说,担心商场人多孩子会走丢,
所以她坚持要牵着孩子的手。
但没多久,孩子又会挣脱,一会说走累了,
一会儿要她抱,一会又对她说想回家。
但是,才没走几步路,孩子怎么会累呢?
于是,她开始对孩子有了情绪:
“才走了几步路,就累了?
如果累了就在附近坐会休息一下,
你自己走怎么就不累呢?商场人多,我必须牵着你,
如果一直抱着你,我也会很累的。”
朋友觉得孩子就是在撒娇,想要妈妈抱。
后来,朋友看到网上一位妈妈的分享,
说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这位妈妈在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时,
忽然发现,以孩子身高的角度,
只能看见来往行人的腿,以及一些高高的柜子。
而从大人的高度,是看不见这些的。
朋友开始反思自己,
是不是也忽略掉了孩子的什么感受?
于是,她开始留意每次外出牵着孩子手时,
孩子的反应和状态。
她终于发现,孩子其实并不是排斥和她牵手,
也不是因为撒娇或是要抱抱,而是真的累了。
但不是走累了,而是手累了。
因为朋友身材高挑,每次牵着孩子时,
孩子都需要把手臂举起来。
她说自己专门尝试了一下,举起手臂走路的时候,
真的没几分钟就累了。
况且孩子还要跟上成年人的步伐,
看着来来往往的大腿,又如何会有兴致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思维,孩子也有孩子的世界。
而我们,总是习惯性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问题和想法,
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03
我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女儿在看到别的孩子时,
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婴儿,她都会说:
“我不想和他玩”,有时候甚至会重复地强调好几次。
即使是别的孩子没有在她面前,
又或是路上遇到的陌生小朋友,
女儿也会经常会说上这么一句。
有好几次,我在面对孩子的家长时,
都觉得有些尴尬。
我也曾试过和女儿讲道理,尊重她的想法。
告诉她,想和谁玩,或者不想和谁玩都可以,
她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但是当着别人的面说出来,这样可能会让人很难受,
也显得没有礼貌。
可是说过以后依然没有什么效果,女儿还是会这样。
直到有一次坐地铁,我们一家对面也坐着一家三口。
两个小朋友之间,并没有说什么,
但彼此都注意观察着对方。
我听到对面的女孩对她的父母说:
“她穿了米奇的裙子。”
我们女儿也回过头趴在我们的身上说:
“我也有冰雪女王的裙子。”
貌似,两个孩子都在用她们之间的方式,
相互交流和吸引着对方的注意。
然后,女儿又对我说了那句话:
“我不想和那个小姐姐一起玩。”
我突然留意到,每次女儿说这句话的时候,
好像都不是对着其他孩子说,而是对着我们说的。
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忽然意识到,
女儿可能只是担心别的孩子会把爸爸妈妈给抢走了。
我于是对女儿说:
“无论你和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我们都爱你,
爸爸妈妈都爱你,你是我们的宝贝。”女儿笑了。
果然,后来女儿逐渐地就不再说这句话了。
04
这就是孩子的世界。
父母常常会因为和孩子的对话感到无奈,
因为他们毫无头绪。
有时候,你很努力地讲了一大通道理,
但却毫无效果和意义。
因为孩子更在意的是,他们的感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意自己的感受。
很多家长处于情绪之中的时候,
常常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
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呢?
我说了那么多道理他怎么就不懂呢?
于是,
那些努力想和孩子讲清楚道理的父母很快会发现,
自己情绪一上来,也变得毫无道理可讲。
似乎只有冲着孩子大喊大叫发脾气的时候,
孩子才能听话。
但那个时候,孩子不是听懂了道理,
而是感到了父母的威胁与恐惧。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
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
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
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起一件事情或出现某一行为的时候,
最好的反应通常不是针对事情本身,
而是了解孩子背后的情绪和感受。
说教和道理,只会产生距离,
共情和理解,才能产生沟通。
而共情与理解的基础,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