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可能被欺负, 这些技巧父母要提前学会

作者:爸妈潮生活 06-09阅读:2652次

和老友相聚,一番畅谈之后,她皱着眉、略有些惆怅地给我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老友的儿子涛涛四岁,安静平和。一次涛涛在小区健身器材区玩转盘,正在兴头上。突然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个比涛涛高过一头的男孩子一把把他推开:“让我玩!”涛涛蓦地被惊到,半天没缓过神,黯然神伤地回到了老友身边。老友也竟一时语噎,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只是轻轻地摸了摸孩子的后背。

故事二:发生在幼儿园放学。当时涛涛正在和一个小伙伴玩得火热,老友没过去打扰,只在旁边静静地等待。没过一会儿,不知怎地那个小伙伴使劲推了涛涛一下,涛涛直接人仰马翻倒在地上。老友有些气愤,赶忙迎上前扶起脸上还挂着泪花的涛涛。老友刚想开口告诉那个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妥,那个小伙伴的家长只是淡淡地对着自己孩子说:“不能推小朋友啊。”一句道歉都没有,就堂而皇之地带着孩子踱出了校园……涛涛望着他们的背影问妈妈说:“妈妈,他为什么好端端地就把我给推到了?”老友看着涛涛委屈的表情,觉得自己有点像“缩头乌龟”!

虽然道德原则告诉她“暴制暴”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但总是“逆来顺受”却使得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极端的回应方式有哪些问题。

“以暴制暴”的父母要么大张旗鼓地去训斥另一个小朋友,要么和小朋友的家长“理论”,亦或是回头怒气冲冲地批评自己孩子是个“受气包”。

无论怎么做,都在第一时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把发泄自己的情绪作为第一要务。当受到伤害的孩子看到父母“以暴制暴”时,会从中学到什么呢?

当然就是学大人,一样以暴制暴。面对弱者他可能会胜利,但是面对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呢,难道还要去“硬碰硬”吗?特别是当父母又反过来教训自己的时候,可谓又是对心灵造成可怕的“二次伤害”。连最亲近的父母都这样嫌弃和排斥自己,孩子可能会走上自我怀疑之路。长此以往,孩子长大后,也会用这种毫无弹性的处理方式去面对问题,这当然不是我们为人父母所希望的。

思考另一个极端,每当孩子受欺负,“逆来顺受”的父母一般都会对自己受伤的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同情和关切,同时对待施暴的一方秉持“忍辱负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一种“受害者心理”。他觉得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欠他的,只有靠被伤害和自虐,他才能得到关注和爱。遇到挫折和困难,他首先不是思考怎么面对和解决,而是想“我怎么这么倒霉、苦逼,怎么全天下都和我过不去,我没有办法,我只能等着父母和别人来帮我,如果连他们都不施予援手,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因此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少年一件事情想不开,就轻率地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了吧。

那到底什么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方式?构建孩子强大的心理力量就是重中之重!父母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孩子的自信力。

就拿涛涛在小区玩耍时被小朋友从健身器边推开的事情举例吧。

当涛涛被推开,妈妈可以先问涛涛还想不想去玩,如果涛涛决定不玩,那就随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依然恋恋不舍,那么建议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状态,划分为四个层次去帮助孩子。

第一阶段,妈妈主导。适用孩子还小,或头一回碰见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时妈妈可以带着涛涛去那个大孩子的身边,这样说:“小朋友,这个玩具是小弟弟先开始玩的,你们可以轮流玩或者一起玩,但是你不能推开小弟弟。”

第二阶段,观察陪伴。 适用于大一点的孩子,或生活中不断重复类似情景时。 在事件发生时,妈妈可以斟酌孩子对这类情况的把控能力,评估孩子是不是有勇气自己说出来。如果可以,那妈妈就陪同在一旁不言语,仅用行动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如果孩子还达不到,那请自行循环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孩子主导。如果此时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解决问题的套路,也许突然某一天,他可以甩开妈妈的臂膀,自己走过去和对方协商。

第四阶段,孩子独立处理。不论妈妈在不在场,他都可以轻车熟路地去独立处理争端。

父母熟悉了这四步,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教会孩子解决和处理类似问题较为合适的方式。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举止行为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孩子。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的本事就是未来踏入社会的立足之本。因为父母不可能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一辈子,只有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根本。

Daisy,家有可爱男宝一枚,是一个在育儿道路上努力学习和汲取的妈妈,亲力亲为实践亲子沟通,希望未来能尽一己之力影响身边更多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