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形成豆豆2岁了。有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几家人的孩子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就听到了争执的声音,几位妈妈马上过去看个究竟。原来豆豆喜欢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抢过来玩。妈妈上前拿过玩具还给了小朋友,豆豆便开始大哭大闹。其他妈妈都过来劝,最后为了能让豆豆停止哭闹,妈妈只好答应给他买新玩具,这场闹剧才结束。
平时妈妈带豆豆到小区里玩,虽然豆豆手里有一个玩具,可是当他看到别人手上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仍会直接冲上去抢。遇到力气小点的小朋友,就是以对方大哭告终;遇到比他大的小朋友,抢不过来,也就作罢了,可那时候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妈妈觉得,在豆豆眼里,好像玩具总是别人的好。
豆豆总是想抢别人的玩具,可是自己的玩具却看得很紧,碰都不允许别人碰一下。妈妈觉得豆豆太小气了。
像豆豆这种情况,相信很多父母都深有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父母都担心是不是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自私自利的人。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孩子此时的“自私”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因为这样,就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这并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般来说,1~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时期,表现为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是从“我”出发,不知道还有“你”“他”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所以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拿走,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据为己有。他们的“抢”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是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独立存在,还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力量与存在。当他懂得“我”之外还有“你”和“他”时,他就会意识到“我的”是“我的”, “你的”是“你的”,这种行为就会慢慢改善。
积极引导,正确教养当宝宝抢别人玩具时,父母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训斥他,而是应该给予他正确的指导。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1.帮宝宝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是一个从模糊混沌渐渐走向清晰的过程,而外界事物对孩子的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我意识的清晰度。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早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给孩子一些必要的指导,从而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个性。
比如,当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强调一下:“这辆车是弟弟的,你只能玩不能带走,玩一会儿要还给弟弟,你的车在家里呢!”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尽快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2.培养宝宝良好的习惯
当宝宝想要拿别人的东西时,很多父母都会采取直接制止的方法,常会说:“这孩子怎么这样,怎么能抢别人的玩具呢?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宝宝,你怎么能打人呢?”其实,这样的话对才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来说是没有作用的。最好的表达方式,还是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让他去尝试。比如可以对宝宝说:
“你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你应该先问一下他愿意不愿意,或者,你可以问他是否愿意和你交换玩具玩。”要让孩子确切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不能抢别人的玩具。
当孩子的行为表现有进步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肯定,以此强化他的表现。比如,当孩子不直接抢而是会试探地问下是否可以借玩具玩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及时表扬。这样,孩子才会进一步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3.教孩子学会分享
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正常心理。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个玩具时(特别是他正在玩的玩具),父母不应强制他“礼让”给别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愿地礼让,孩子会觉得,不仅是小朋友,就连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抢走他的东西,这会促使他的占有欲更强。
父母应该引导他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从中再想一些可以让他们分享玩具的玩法。比如:一辆小汽车,两个小朋友轮流开;一辆三轮车,一个骑,一个推。以此来达到分享的目的。在家里,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习惯和别人分享。比如,吃东西时,父母要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让孩子一人享用。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朝正常的方向发展。
另外,父母在平时也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爸爸妈妈在吃东西时,先给爷爷奶奶吃,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慢慢就学会和人分享了。
4.被人抢时,父母不要“扮大方”
当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时,父母不要强行把玩具从自己孩子手中抢过
来去满足别的孩子。因为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思维定式,致使其变得越来越懦弱,渐渐地就会形成优柔寡断、不敢反抗、不会拒绝的性格。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做孩子的保护者,甚至被抢走的玩具也要帮孩子要回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呵护。同时,父母也要和别的孩子讲清楚,要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经过别人的同意,要有礼貌地请求,而不是硬抢。这样,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还能让两个孩子明白,抢玩具的做法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