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科学家的预想,工程师的设计,工人的技术创新,农民对作物品种的改良……哪一样能离开想象?在孩子眼中,世界是那么奇妙与新鲜,他们对于那些还无法认知的事物,只能用想象的方式去认识。
很多在大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情,会被孩子通过想象力渲染得多姿多彩。也许大人们会有别的看法,但良好的想象力会让孩子的智力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孩子都会有五花八门的想法及不着边际的言语,这些是他们想象力的具体体现,不要用社会上的常理去要求孩子,不要给孩子定下一个什么标准,也不要觉得孩子的想象是异想天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试着去接受孩子的胡思乱想吧!千万别用您的严厉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案例一:
小萍缠着妈妈一起玩“过家家”,还进行了角色分配。妈妈演爸爸,小萍演妈妈,而布娃娃则成了他们的孩子。
“爸爸,宝宝饿了,快把奶瓶给我。”小萍一本正经地抱着布娃娃,像极了妈妈。
“好的,马上就来!”“爸爸”赶紧把奶瓶递了过去。
小萍接过奶瓶,假装先尝了一口奶瓶里的奶,觉得温度合适了才喂给“孩子”。喂完后,还像模像样地给“孩子”擦擦嘴。
“唉呀,宝宝的肚子怎么鼓鼓的,他会不会疼呢?”“爸爸”把“孩子”抱了过来,伸手摸着他的肚子,故意大声说道。
小萍把脑袋凑了过来,心疼地说:“是不是刚才奶吃多了?宝宝乖,不哭不哭,妈妈去给你拿药,吃了就不疼了。”说完就拿了些假的药片,还倒了杯水。
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小萍把“药片”放在小勺子上,用筷子头一点点捻碎,然后倒上一些水,小心地搅了搅,然后喂给“孩子”。
“宝宝现在好像还没有睡觉的地方呢,怎么办?”“爸爸”问。
“这个……”小萍眼珠子转了转,“我们一起用积木给宝宝搭个小床吧?”
接着小萍和“爸爸”一起把积木搬到客厅,很快就把宝宝的家搭好了,还细心地用毛巾为“宝宝”做了床单被罩,温馨极了。
在游戏的过程中,妈妈不仅没有阻挠女儿的异想天开,还用故意发问的形式,让小萍围绕“为什么娃娃肚子会疼”、“怎样解决孩子住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想象。家长不妨试试这种“启发式”的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帮助孩子通过想象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互动”的方式也能够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案例二:
“爷爷你看,天边的云彩像不像一坨大便?”看着金黄色的晚霞,小晴兴高采烈地说。
“胡说,云彩怎么可能像大便呢!”爷爷一本正经地说。
“我就是想象一下,并没有肯定地说云彩就是大便嘛!”小晴对爷爷的做法显然有点不高兴。
“你想得也太不符合逻辑了,况且作为一个女孩子,怎么能说出这么粗俗的话呢?”爷爷继续说。
爷爷的话引来一阵哄笑,也让小晴很难为情。
爷爷说话的内容和语气,还有待提高。对于“云彩像什么”的问题,孩子只是发挥了一下想象而已,爷爷没必要那么果断地否定孩子的说法,过激的言辞不仅会打击孩子发挥想象的积极性,还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在众人的嘲笑中受到伤害。
除此之外,扼杀孩子想象的情况在家里也时有发生,每当小晴“胡乱想”时,爷爷都会打断她。
“这条鱼的眼睛真像咱家小兔子的眼睛啊!”小晴趴在鱼缸边上,情不自禁地说。
“成天乱比喻,鱼的眼睛怎么会和兔子的眼睛一样呢?兔子的眼睛是红的,鱼的眼睛是黑色的,完全不搭边嘛!”爷爷点了一下小晴的头,严肃地说道。
这些小红花真漂亮,要是变成紫色的就更好了!”
“红的就是红的,变成紫色像什么样子。”
……
孩子在运用想象力对事物做出评价时,长辈们应该多鼓励,对于一些不太贴切的比喻,家长们不妨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想象,尽量不要完全否定孩子的想法。同时,说话的语气也应该尽量委婉温和,不要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友情小提示
1.在孩子发挥想象力时,不管多离谱,多幼稚,都尽量不要阻止,更不能嘲笑。
2.和孩子一起想象,引导孩子在一个事物上进行多重想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比如孩子说远处的青山像一个大块的海苔,你也可以提示他,远处的青山还像绿色的丝带。
3.教孩子学会模仿。一个人想象力的培养,模仿是第一步,因为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想象”。
4.通过听故事、欣赏音乐、绘画或者游戏、角色扮演,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拿椅子当“火车”,扮演司机;拿纸片当“车票”,扮演“售票员”。
5.提问题的方式也有助于提升孩子想象的能力。如在描述蓝天白云的时候,可以问孩子:白云的形状像什么?蓝天的颜色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