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无论如何
幸福快乐的最重要
01
朋友小王性格很内向。小时候,他的内向性格,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待在屋里看书,而不是跑出去和一大群小朋友嬉闹;
喜欢一个人待在一旁思考许多无聊的问题,而不是和一群人叽叽喳喳地聊天;
亲戚来串门,对他表现得过分关心,他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会找借口故意避开;
老师问问题,他几乎从来不举手,虽然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也能勉强回答上,可他并不是很喜欢被一群同学注视的感觉……
后来,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他妈妈:“这个孩子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太内向了。”
小王的爹妈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好有道理,决定要想办法培养他,让他变得不那么内向:
亲戚聚会,要强迫他在聚会上多说话,哪怕他觉得没啥可说的;在路上遇见老外,要强迫他去和老外用英语对话;小王窝在屋里看书,爹妈也会在耳边叨唠不停,非要逼迫他走出门去活动……
小王感到很烦恼,后来终于忍受不了,和爹妈大吵了一架。老妈却指着他大骂起来:“看你性格这么内向,以后会有啥出息!”
这个世界,对于性格内向的人,大多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小王的父母,只是延续着这种偏见而已。
诗人西川曾说:“带头鼓掌的人可能会有非凡的一生,性格内向的人只能重复别人的笑话。”
在不少父母的眼中,外向的孩子,擅长交际、口才过人、待人热情,更容易讨得他人的欢心,长大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生也更为顺利与幸福。
而内向的孩子,会一切相反。
印度心理大师奥修评价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内在是没有的,只有外在,而事实正好相反。但是,他们称内向的人是病态的,他们称静心的人是病态的。”
甚至还有人宣称,内向介于变态和失败之间。但这些偏见,都来源于自身的无知。
02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自曝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他曾经也为自己的内向而苦恼过。
上大学的时候,他终于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性格。
他花了五年的时间,强迫自己和他人多交流,刻意变得风趣幽默。
结果,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异性缘也一下子变得很好。表面上看来,他确实变得更为“外向”了。
武志红后来总结说:“外向而幽默的‘我’只存在了四五个月时间,后来我觉得好累,也觉得那不像是我自己,于是又变了回来。”
其实早有研究发现,内向是一个人伴随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教授认为,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切想让孩子变得不内向的努力,都只能是白费心思。
03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第一个提出了内向的概念。
可他从来也没说过,内向的人会比外向的人要差劲。实际上,他本人就是个十分内向的人,而且一直专注在自我的世界中。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只不过,内向的人,转向内心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已。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内向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交际活动会让他们消耗很多精力,会让他们感觉到疲倦。
外向的人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
内向的孩子,安静独处,并不是在逃避什么,他们只是想充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