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孩子玩具已经“侵袭”客厅卧室的各个角落。
玩具数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孩子的生长速度!
大堆的玩偶,各种球,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车,几大桶积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抓握玩具、音乐玩具、敲打玩具,机器人乐高……
都想不起来,啥时候买的啊?!
搬家,最痛苦的莫过于对一大堆的玩具的去留做选择!
留着吧,孩子玩的次数屈指可数;扔了吧,用钱买来的东西弃之着实可惜。
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玩具,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想了!
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玩具?
你盘算下家里所有的玩具,除掉别人送的,自己到底买了多少?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妈妈们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
走进商场,看到宝宝的东西就忍不住剁手买买买,还得不含BPA等有毒物质,还得买国际名牌;
盯着宝宝的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嗯,该买抓握玩具了,该培养他乐感了,该给他读绘本了;
别的小朋友在玩,宝宝喜欢,买;别人都有,我们宝宝不能落后,买;专家推荐,买。
其实,我们必须想清楚给宝宝买玩具时自己内心的潜台词:
是给宝宝买,还是给自己买?
或许是为了弥补自己小时候没有玩具的童年缺憾,
也可能是不甘于让宝宝落后的攀比心理作祟。
专家的话针对泛泛。
每个宝宝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这些玩具不一定是现阶段他所需要。
就算需要,他真的不需要那么多。
买回来的玩具如何发挥出最大作用?
仔细回想一下,多少玩具在我们买回来之后被永久性地束之高阁?
有的玩具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宝宝喜欢,结果呢,小家伙兴趣不大,于是被弃在一边。
有些玩具宝宝刚开始玩两天,新鲜劲还没过去,又被更新的玩具替代而受到冷落。
相比那些昂贵的玩具,他反而对塑料瓶、酸奶瓶、电视遥控器一类的更感兴趣,一动不动可以玩一个小时。
我们总想着把最好的给孩子,但对孩子来说,玩具似乎真的不那么重要。
很多玩具不是玩坏的,是放坏的。
所以要发挥出玩具的价值,我们应该:
减少买的数量,注重买的质量
同一类型的玩具就不要重复购买了,如球类玩具,有一两个即可,再多也产生不了更剧烈的化学反应。
根据宝宝兴趣爱好进行玩具选择
宝宝对于某些玩具没有兴趣,大人不能一厢情愿。虽然可以做一定程度地引导,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他的兴趣爱好。
根据宝宝而不是大人的意愿来对玩具进行选择,多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玩具只是载体 通过玩具学习更多东西
玩具可以促进孩子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提高认知和口语表达,甚至包括人际交往能力。
但这都是建立在父母做好引导基础上的。如果只是把孩子完全交给玩具,这一切也是枉然。
比如可以教他收纳整理,现在每天我都会教宝宝玩完玩具后放回原来的地方。
不然呢,玩的时候他轻松摆上一大堆,不玩了直接撂一边。
辛苦整理收纳的是大人,他也意识不到自己哪里有问题。
所以,玩具只是载体,父母通过玩具可以让孩子进行全方位地学习。
玩具可以替代吗?
毫无疑问,可以。
用走出去看世界来替代,用亲近大自然来替代,用父母的爱和陪伴来替代。
这一切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
而这些所谓的替代品,价值远高于玩具。
之前看一个育儿节目,孩子的玩具多到一个房间都装不完。结果,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还有暴力倾向,动不动就打妈妈打保姆。
专家发现罪魁祸首在于,妈妈企图通过玩具来代替自己的责任和陪伴。
玩具太多,影响孩子注意力;妈妈缺位,让孩子感受不到爱与温暖;整天关在家里,容易烦躁郁闷。
总的来说,玩具可以少可以精,但父母带着孩子走出去了解世界绝对不能少。
除掉乐高一类的开放性玩具,其它玩具多带指导性质。
孩子只需要按照设定的程序规则去完成,被动观看或操作就行,实际的意义并不太大。
相反,我们带着他游戏,看天上的云地上的虫,看种子发芽猫狗撒欢,看自然的赐予社会的生态,实际的意义更大!
玩具不等同于游戏。没有玩具非买不可,但游戏却是日常必备。
我们所要做的不是为孩子买无数昂贵的玩具,而是带着孩子去经历和体验,为他们提供开放的,无止境的,有想象力的,不受约束,随时随地可进行游戏的时间和机会。
玩,再加上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一切都那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