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退烧药烧也不退 怎么办?

作者:新浪育儿 06-14阅读:1687次

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被孩子突如其来的发热惊吓过,

也为孩子持续数日不退的高热焦虑担忧过,那么孩子高热到底该怎么办?吃了退烧药孩子体温就是不退怎么办?

正确的退热方法

退热的方法分为两种:一是药物退热,即让孩子服用退热剂;二是物理降温,比如洗澡、酒精擦浴、冷敷等。

药物降温:

如孩子体温在 38.5℃以下,一般不建议过于积极地给予降温处理,可让孩子多喝水,多活动,有时体温即会下降。

如孩子体温达到或超过38.5℃,建议给予退热处理,最主要、最确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服用退热剂,如泰诺林、美林等药物,辅以物理降温方法。两种退热剂可交替使用(但不是必须交替),特别是体温持续高热,一种退热剂对体温的控制不理想时。

如体温超过 38℃,但不到 38.5℃,就要看孩子自身的情况,如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发现孩子体温升高迅速(孩子每次发热体温变化情况病原体不同,热型常不同),即使不到 38.5℃,也要让孩子服用退热剂。

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的方法推荐洗澡。这种方法孩子容易接受,家长也容易操作,而且降温效果也比较理想。对于退热剂降温不理想或体温下降后很快升高,但又不到两次服药间隔时间的患儿,此时辅以洗澡的降温方式是比较适宜的。洗澡的房间要保持适当的温度,不能太冷,泡澡前关闭门窗,保证室温,水温保证在平时洗澡的温度就可以。

泡澡可持续 15~20 分钟,体温一般可下降 1~2℃,洗澡后擦干孩子头发及全身皮肤再开门窗。这种方法虽与传统观念有悖,但确实是非常好且易操作的降温方法,值得家长学习。

不推荐的退热方法

● 酒精擦浴。这种方法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但酒精刺激比较大,一般不建议家长使用。有些家长用酒精给孩子擦前胸后背,这是错误的,这样大面积的酒精擦拭,可能造成高浓度的酒精经皮肤被机体吸收,导致患儿酒精中毒。

● 冰贴冷敷。这是辅助的降温方法,可以使用,但效果不大。

给孩子贴冰贴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是在安慰妈妈。

● 坚决不退热。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退热剂有副作用,

或者认为高温环境不利于病毒或细菌的繁殖,所以当孩子发热时不给孩子退烧,让孩子扛着。高温环境不利于病原体生存是正确的,但高烧时孩子非常难受,常常因高烧而哭闹严重,夜间很难安睡,如体温不降一直哭闹躁动,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休息,而休息不好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对抗疾病的。另外,说到退烧药的副作用,网上传的很多,但再多也都是些孤立事件,都是很偶发的情况,退热剂是 OTC 药物(Over The

Counter,非处方药),安全性良好,家长不必过于担忧。

吃了退烧药体温仍不下降怎么办?

最令家长着急的情况就是,孩子服用退烧药 1~2 小时后体温仍不下降,家长开始心神不定、如坐针毡。这往往成为家长带发热孩子就诊最重要的原因。为什么会有服用退烧药后仍然不退烧的情况呢?其中两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是:

● 服用退烧药后没有喝足量的水。

孩子发热时体内代谢旺盛,会有大量水分被消耗掉,同时由于喉咙痛或情绪烦躁,孩子不愿喝水,导致水分摄入不足,两者综合致孩子体内水分减少。而退热药退热,需体内水分参与,如体内水分不足,即使服用药物,也会出现体温不降或降温缓慢的状况。

● 给孩子“捂”汗,穿太多衣服、盖太厚的被子。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发热怕冷,应该多盖让孩子发汗。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与成人不同,汗腺发育不健全,靠体表散热是孩子散热降温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在发热时给孩子捂得太严实,会造成升温快或降温不理想。家长只需让孩子穿的、盖的和平时一样多就可以了。

——本文摘自由东方出版社授权的《宝宝生病不用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