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中曾讲“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世的德行都打扎实,倘若还有空余的时间和精力,那么才应当多学习知识,开阔自身的眼界。多读好的文章,因为古人写文章十分慎重,都是把真正有把握可以泽备后人的才会把它写出来。所以重视学问之前更应当重视的是做人,毕竟品德才是立身之本。人的学历如果低可以继续深造,能力差可以逐步培养,身体弱可以坚持锻炼,金钱少可以慢慢积累,职位低可以伺机争取,而一旦品行差那么学历、能力、体质、金钱、职位就会顷刻间全化为乌有。试问谁愿意同一个品行低劣、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小肚鸡肠的小人一起共事呢?有人说可以把坏孩子送去军队改造,而殊不知军队改造的多是孩子的体质、习惯、技能、认识、学历而并非他的内心的固化的价值观念。人内心的正确人生观念一定是要从小树立起来的,而不是坏了以后再送到某某处改一改就能够回来的。
在学校中,一个老师要应对几十人一个的班级,时间和精力难以分配。而且多数老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考出高成绩的学生来,所以会主要以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至于品德总是沦为次要的位置。并且对于品行不端的学生也总会避而远之,疏于管教。现今的国学热兴起似乎令诸多家长看到了希望,这样可以令孩子们学会老实的做人,踏实的处世。然而可惜的是大多数的国学班都流于表面,大多仅是让孩子们穿着古代的衣服,在一个古朴素雅的学堂里,香薰的气味下书声琅琅的背着《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有的孩子可以把这基本蒙学的儒家经典倒背如流,然后在大人面前显摆完了回家依然我行我素,打同学、骂师长、仗着自己对经典的掌握,对别人颐指气使。经典的背诵成为了孩子们欺辱他人,专横跋扈的又一个强有力的砝码。我们应当知道,其实并不需要孩子们把所有的经典都悉数背诵下来。因为不是每一本经典对孩子都有用,也不是有用的经典中的每一句对孩子都是至理名言。仅仅教授给他们与他们自身适用的经典与格言。达到专人专教、因材施教的目的。有的孩子偷闲做懒、游手好闲;有的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有的孩子丢三落四、马马虎虎;有的表里不一、两面三刀;有的孩子言而无信、出尔反尔,有的冥顽不灵、不思悔改,有的小肚鸡肠、气有笑无,有的推三阻四、敷衍塞责,有的无法无天、肆无忌惮,还有的孩子胆小如鼠、畏首畏尾。这些不同的问题都应当会对他们加用不同的手法予以管教,或文罚或武罚,或复述或考试,或好言相劝或色厉言铿,或加授科目或实地学习,或分享自己或模仿他人,或洒扫庭除或承担职责,或表演节目或撰写作品,或讲述中国历史或述说外国文学,或学会与他人合作或能够独挑大梁,或要求创造新品或要求寻根溯源。
在惩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包容心、公平心、增加勇气、扩充知识、启迪智慧、增进团结、勤于思考,促进友谊,最终让孩子们学会认识自己,懂得与人相处,敢于正视错误,能够尽弃前嫌,塑造强大的内心,一切事情在自己眼里来看都是不过如此而已、不值一提,只有这样未来走向社会才不会以为一点点摩擦就与他人大动肝火、寻死觅活,才能够宽心自解,既往不咎成就长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