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上买菜的时候,碰见一对母子。小男孩三岁多,一双眼睛又大又亮滴溜溜转,很机灵的样子,煞是可爱。
早晨的菜市场正是人声鼎沸的时候,大家挑挑拣拣,赶着买摊主最靓的菜。我和小男孩妈妈都是其中一员。正排队等付款的时候,我听见身后小男孩叫了一声:“哎呀,你打到我眼睛了!”声音里很是不耐烦。
回头一看,小男孩正站在妈妈身后,一脸愤恨地揉眼睛。大概是妈妈拿了一把长长的叶菜,不小心扫到他的眼睛了。
“我哪有打到你眼睛?叫你不要动,你在那里摸来摸去,现在又说我打你眼睛?你活该!”妈妈气冲冲的说。
看母子俩之间的架势,大约来买菜之前就已经在闹别扭了,不然不会两人都语气不善。
我买完菜又去买别的,绕了一圈,又碰见这母子俩,还在因为这件事犟嘴。小男孩已经在哭了,呜咽声里夹带一两句“我的眼睛。。。”
妈妈的嘴巴显然厉害多了,她说:“你在那儿摸来摸去,拍我的菜的时候,怎么不说?你打到我的时候,怎么不说?我碰到你眼睛,你一直说说说,说不停。。。”
全程没有听到妈妈说过一句“对不起”,语气里全然理直气壮,没有一丝歉意。
说一句“对不起”很难吗?
菜叶扫了人家的眼睛,及时的说一句“对不起”,再关切一句“眼睛怎么样了?”脾气再不好的人也基本没脾气,更何况对方是一出生就自带对你满腔爱意的你的孩子?
就算是孩子调皮,想要教训他,先说句“对不起”,把彼此的情绪都抚平了,然后再开始,这样会不会才更有效果呢?
就这件事来讲,妈妈打到儿子的眼睛,妈妈得说对不起,儿子调皮拍来拍去,儿子也得说对不起。道歉又不是加减法,谁规定双方都有错就可以互相抵消的?
妈妈为了不向儿子说对不起,拿儿子调皮来说事儿。实际上是就怎样推卸责任,给儿子做了一次“完美”示范。
这样的吵架方式让人看了着实不舒服,全程以推卸责任为目的,把一件小事扯的漫无天际,毫无逻辑,顺带加上对对方的人身攻击。思路可谓一团乱麻。
这样的架要是能吵赢,绝对不可能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嗓门大。
为什么不能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呢?因为,妈妈自己心情也很糟糕,她任性地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压根儿没想认真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太多了。
很多人面对外人是谦谦君子,对家人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向。理由很简单,因为,面对外人,遇到事首先想的是,对方这个人该怎样相处,现在这个事要怎么解决。
而面对家人,基本不过脑子,有坏情绪立刻释放出来,因为,无所顾忌,因为,家人总能无条件原谅他。
很多成年人不由自主的把负面情绪带回家,遇到一个借口,立刻把坏情绪宣泄出来。
比如,有的男人会带着负面情绪回家,看到孩子哭闹,立刻以此为出口,指责妻子,“你一天天都干什么了,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就知道哭!”,大骂孩子,“哭哭哭,就知道哭,一点本事都没有,哭有什么用!”
可想而知,虽然坏情绪得到了宣泄,但是,却是另一轮恶性循环的开始。虽然最后总能收获原谅,但,伤害从不会轻易消散。
而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大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及时地对坏情绪喊停,及时地说对不起,防止矛盾升级。
其实,只要稍微转变一下心态和说话方式,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形。
就事论事很重要,不管那位妈妈和小男孩之前有什么矛盾,那是之前的,即便是上一刻发生的,也不能跟下一刻的事情纠缠到一起。
就事论事其实不难,只要说出来,立刻就能感觉到不一样。“妈妈很生气,因为你做了……”你会发现,你说完了之后就没那么生气了,这就是表达的魅力。
国人爱面子,羞于表达,惯常的压抑内心的情绪,但其实又不能真的释然,面孔自然而然的阴沉,遇到下一件事,顺势爆发,而别人却一头雾水,不明所以。
国人还羞于说对不起,尤其是,向孩童。孩子之间起冲突,大人来调解,往往教孩子:“快说对不起!”而大人自己说“对不起”却没有那么痛快了,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如此示范,你觉得,孩子说“对不起”能有多少诚意?能有多少服气?
如果,在大人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们这些大人犯了错,能及时诚恳的说对不起,孩子收获的不仅是歉意,还是尊重,更是一堂以身作则的教育课。孩子会感谢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