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 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 也就愈加淡薄。 ”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被爱,被保护,他们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
责骂也好,唠叨也好,最好就让它们停留在家庭的圈子里、母女之间、父子之间。但有的父母有时喜欢对邻居和客人们也讲:“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不读书,功课总是不及格广或者:“我这个孩子就是喜欢说谎,真是气死人!”父母这样说,也可能出于无心,只是一时气愤或心血来潮,或者说明自己责骂。孩子的原因。不论是前者,或是后者,这样做都是不对的。这样在外人面前张扬孩子的缺点,丝毫无助于对孩子的教育,而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无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头来。
孩子也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父母当众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父母经常当着外人批评孩子,有可能使孩子产生敌对心理。所以,父母在与外人交谈时,谈到自己的子女绝不要揭短。因为父母无意间向外人讲自己的孩子的缺点,无异于向第三者说他并非是一个好孩子,极端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孩子有缺点,父母要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善意的批评,并指出改进的措施,父母这样的批评,一般来说孩子都能容易接受。同时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时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赞美自己的孩子时,父母可以说:“是的,我的孩子最近进步很大!”这样孩子觉得光彩,同时也会更加奋发向上。
其实,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因此,父母们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因为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这是由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也许这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使孩子产生逆反抵触 情绪,导致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既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所以他们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俗话说:骂人不揭短。成年人懂得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保存的“私房钱”
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保存的“私房钱”做“结算”,甚至占为己有,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隐私没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护。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演砸了,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孩子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扁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如果孩子在外犯错了,父母该怎么做?
策略一:维护自尊
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的时候,父母就应进行批评教育,但当孩子已经知错、认错的时候,父母需要维护宝贝的自尊。例如: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时贪玩忘记睡前撒尿,老师和父母应该不断提醒孩子按时尿尿、学会照顾自己如果父母言词过于激烈,则会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结果导致孩子患上 “心病”。
策略二:现场补救
有教育智慧的父母总是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既不“丢脸面”,又教育了孩子。例如:孩子可能在家里就比较喜欢拆装玩具,妈妈也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可却忽略了公共财物不能当做自己家里的玩具随便拆装。此时妈妈千万不要因为被发现了就生硬地矢口否认事实,还逼着孩子说谎,这必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把玩具重新装好,并且教会孩子因为不是自己的玩具,所以要在经过玩具主人的同意之后才能拆装。
策略三: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尽量背后教子
父母批评孩子最不应该在公开场合,比如:公共场所、当着孩子同学朋 友的面、当着众多亲朋的面。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甚至有的孩子自尊心会很强。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还可能会对父母心怀不满 甚至心生怨恨,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但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能回避,遇到问题家长可以回家后要跟孩子说明白,但如果对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了,孩子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错过了。可见,当面“蒙混过关”后,背后教子不可少。
策略四:配合教师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只要老师的教育是对的,父母就不应该“护短”,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哭了,父母可以劝慰孩子:“以后宝贝不这样做了,我们都相信你做得到。”
策略五:批评要合理
批评合理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产生接受感,才有可能抑制孩子的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首先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事实搞清楚,事实不清,夸大其词会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因此,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 二,绝不能把一说成二。生活中,有些父母之所以批评孩子遭到抑制,甚至让孩子产生不满,就是因为父母批评的理由不充分,甚至夸大其词,使孩子产生反感。
策略六:批评要与教育结合起来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抑制孩子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等。为了使批评能够达到目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不良品 德、不良行为、不良习惯与不良学习态度的危害性,使孩子感到非常有必要克服这些缺点与改正错误,使孩子感到父母批评自己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自己好、是为了自 己能够更快地进步。
策略七:批评要批评在点子上
“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父母的批评要有针对性,就事论事。然而,有些父母批评孩子却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算旧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 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儿算。这样就冲淡了要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也不清楚父母让他改正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 缺点,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信心。
策略八:批评孩子也要给孩子申诉的机会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父母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如果孩子表面上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然而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如果孩子对家长充满着敬意和爱戴,那么家长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因此,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父母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随意指 责孩子,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引导。 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努力去学习、去探讨这门艺术,以便让我们 对孩子的批评能有的放矢,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