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紧迫质问, 不如贴心分享~帮助孩子标示情绪

作者:蜜桃姐姐 06-14阅读:2766次

你必须了解,当你在倾听情绪波动的孩子说话时,和他一起分享简单的感想,会比穷追猛打一直质问来得更好。

与其紧迫质问,不如贴心分享

你必须了解,当你在倾听情绪波动的孩子说话时,和他一起分享简单的感想,会比穷追猛打一直质问来得更好。你或许会问孩子:「你为什么难过呢?」而他却毫无头绪。一个孩子并没有太多反省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他可能有益、也可能不利),所以可能无法立刻说出一个答案来。他可能是对父母的争吵感到难过,或是因为过度疲倦,也说不定是在担心即将到来的钢琴独奏会,但要他清楚说出来,他却不一定做得到。就算他真的能说出个所以然,他也可能会担心,这个答案并不足以贴切地反映他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质问只会让孩子变得沉默。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反映出你所留意到的事。你可以说:「你今天好像不太有精神哩。」或是:「我注意到,当我提到独奏会的时候,你就皱起眉头。」然后再看看孩子有什么反应。

另外,要避免问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像是:「你昨晚几点才回家?」或是: 「是谁摔坏了这盏灯?」这些质问都带着不信任和诱陷的意味—像是你正在等着孩子撒谎。最好是以直接明确的感想,来作为对话的开端,像是:「我知道你摔坏了这盏灯, 而我非常失望。」或「你昨晚差不多过了一点才回家,我不认为这是应该的。」

以自己的生活实例做验证

与其紧迫质问,不如贴心分享

你必须了解,当你在倾听情绪波动的孩子说话时,和他一起分享简单的感想,会比穷追猛打一直质问来得更好。你或许会问孩子:「你为什么难过呢?」而他却毫无头绪。一个孩子并没有太多反省的经验(这种经验对他可能有益、也可能不利),所以可能无法立刻说出一个答案来。他可能是对父母的争吵感到难过,或是因为过度疲倦,也说不定是在担心即将到来的钢琴独奏会,但要他清楚说出来,他却不一定做得到。就算他真的能说出个所以然,他也可能会担心,这个答案并不足以贴切地反映他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质问只会让孩子变得沉默。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反映出你所留意到的事。你可以说:「你今天好像不太有精神哩。」或是:「我注意到,当我提到独奏会的时候,你就皱起眉头。」然后再看看孩子有什么反应。

另外,要避免问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像是:「你昨晚几点才回家?」或是: 「是谁摔坏了这盏灯?」这些质问都带着不信任和诱陷的意味—像是你正在等着孩子撒谎。最好是以直接明确的感想,来作为对话的开端,像是:「我知道你摔坏了这盏灯, 而我非常失望。」或「你昨晚差不多过了一点才回家,我不认为这是应该的。」

以自己的生活实例做验证

告诉孩子你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也是一个可以表达理解态度的有效方法。就以基尔的例子来说,这个小男生为了他弟弟收到生日礼物而使性子,而如果他父亲说:「我小的时候,看到玛莉姑妈收到礼物,我也觉得好嫉妒呢。」这会让基尔确信自己的感觉是有凭有据的,甚至连自己的爸爸也体验过。由于他觉得被人了解,也就能接纳父亲的安抚—「等你生日的时候,奶奶应该也会寄一份礼物给你。」

帮助孩子标示情绪

情绪辅导中一项简易却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在孩子经历情绪时,帮助他们去标示、描述这种情绪。在步骤三所提基尔的例子里,基尔的父亲帮他辨识出自己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嫉妒」;梅根的母亲则使用了许多情绪词汇,来帮助女儿定义她所面临的问题, 包括「紧张」、「担心」、「伤害」、「生气」、「难过」及「害怕」。提供这样的字眼或词语,可以帮助孩子将一种无形的、恐慌的、不舒服的感觉转换成某种可以定义、有所界限、而且是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事物—愤怒、悲伤与恐惧变成了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处理的。

帮助孩子标示情绪时,也要同时表现同理心。当父母看到孩子在掉眼泪时,如果能说:「你觉得很伤心是吗?」这样孩子不仅会觉得父母了解自己,还能以语言来形容这种强烈的感受。

研究表示,标示情绪的行为,对神经系统具有安抚效果,能帮助孩子从不安的事件中更快恢复过来。虽然我们还不太确定这种安抚效果产生的原理,但我的理论是:能在体验情绪的同时并针对它进行讨论,这应该是牵涉到大脑左叶的运作—这也是主掌语言与逻辑的中心。因此,这或许能帮助孩子专心并平静下来。如前所述,教导孩子学会自我慰藉是很重要的;那些在较年幼时期就能安抚自己的孩子,会表现出数种高情绪智商的征象:他们比较能专心、有较理想的同侪关系、较优异的学业成绩以及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所以我要给家长的建议是:帮助孩子标示他们的感受。这不是指告诉孩子他们应该有什么感觉,而只是单纯地帮助他们组织一些语汇和说法,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孩子越能精确地以言词表达感受、就越能收到成效,所以,看看你能否帮助他们一针见血地说中要领。例如,当孩子生气时,可能也会感到失意、愤怒、困惑、遭到背叛或嫉妒;当孩子难过时,可能也会感到受伤、被排斥、嫉妒、空虚和忧郁。

记住,人们常有混合的情绪,但这对某些孩子而言,可能就会造成麻烦了。例如, 一个准备要去露营的孩子可能对自己的独立感到骄傲,但也害怕自己会想家。这孩子或许会这样想:「每个人都很高兴要出远门,可是我却觉得焦虑,我是哪里不对劲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探究自己的情绪层面,并且让他安心地知道,同时有这两种感觉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