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育孩子一定要爸爸的参与呢?
米粒妈先让一组研究调查来说话: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成绩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平均每天与父亲共处两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我们再来看看从小缺失父爱有什么后果:
美国父道组织研究发现: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缺少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抑郁、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自制力弱、攻击性强。严重的则热衷于早恋、逃学、偷盗、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恋暴力。北京军区总医院研究发现,造成网络成瘾的病因,排名第一的就是父爱缺失。
凡事无绝对,但从上述数据反映的概率来说:充分享受父亲教育与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和幸福。这不是米粒妈说的,这是科学!爸爸们,还记得你们爱玩的《王者荣耀》里鲁班七号说的那句话吗?你们要“相信科学”啊!
当然,一提到带娃,很多爸爸都会跳出来说:“一个家庭毕竟需要经济支撑,我为了家庭投身事业已经精疲力尽,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带孩子?”说这种话的爸爸,我想问问,你家的家庭分工属于哪一种?
如果您的家庭里妻子是在职妈妈,那么既然家庭收入是两个人共同赚取,为什么育儿问题上能把自己摘得干净?
如果您的家庭里妻子是全职太太,那么她成为全职太太是因为她自己更喜欢在家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还是仅仅因为如果她不牺牲自己的事业孩子就没人带?
如果是后一种,爸爸们怎么能因为妻子的妥协就更进一步放纵自己的懒癌而不去管孩子?
在米粒妈心里,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是:作为父亲,他有自由支配和孩子共度亲子时光的能力;作为丈夫,她给予妻子自主选择是否成为全职太太自由权利。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米粒妈就给大伙儿罗列一下父亲给予孩子的这股“神秘力量”:
父亲带的孩子更勇敢
需要承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们总是比较淡定,而妈妈们表现得更容易焦虑。
好比在米粒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走路总是跌跌撞撞。尽管米粒妈已经买了N多防撞条把家里贴成了一个难看的大补丁,但每次看米粒颤颤巍巍的走路,米粒妈总是不停的在后面喊着“小心!小心!”“慢一点!”
相比之下,米粒爸则总是在米粒摔倒后不慌不忙走近看看,然后说:“没关系!自己站起来。”
仔细想想,在我们的漫长人生中,母亲们大多站在孩子的前方扮演呵护者的角色:尽自己的全力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害怕他们走错人生任何一步,受到任何的伤害。
而爸爸们总是会在孩子们跌倒的时候轻轻拍拍他们身上的尘土,轻描淡写的说一句:“没关系。”给予孩子敢于试错、不怕失败的底气。
父亲带的孩子更懂得尊重和等待
大部分的妈妈们在宝宝还没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成为最棒的妈妈,将自己的爱毫无保留的给孩子。
所以,妈妈们遇到孩子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圣母”心态。但是爸爸们大多都会在心态上晚熟一点,心里想你是孩子你了不起啊,我也还没长大呢!
比如我正准备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这时候米粒拉着我陪他拼积木时,我会放下收上的事情然后表现的饶有兴致的陪他研究他喜欢的玩具。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爸身上则截然不同:
一次米粒爸在用360BOX(一个连电视的游戏机)玩实况足球,米粒来了也想玩,结果俩人为了抢游戏机遥控楞是抢起来,最后以米粒坐在爸爸肩上看爸爸玩儿告终。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爷俩抢手机、抢着玩儿刚买回来的滑板车……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米粒爸太没有当爸爸的样子。米粒爸反问:难道爸爸不该是朋友的样子吗?我才觉得米粒爸并不是不让着孩子,而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孩子学会尊重和等待的处世哲学。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是啊,当妈妈们毫无保留的付出、满足孩子的时候,爸爸们通常会用更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是对孩子一味的满足,而是教他们懂得尊重和争取,理解等待和允诺,既不自卑、也不骄纵。
父亲带的孩子运动能力更强
柏拉图有句话很经典:为了让人类有成功的生活,神提供了两种管道:教育与运动。我们也越来越看到,这两种管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不少研究调查也显示:运动能力强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取得成功。不仅如此,运动能很好的调节人的情绪:运动可以抑制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化,阻止负面情绪的出现。(怪不得《欢乐颂》中小包总一言不合就打拳击,原来这是科学!)
到目前为止,米粒同学的运动项目除了游泳外,都是由他爹亲自传授:篮球、乒乓球、骑自行车、滑板车……没办法,米粒妈这种属于走在平路都能崴脚的人真的在运动方面帮不上忙。好在有米粒爸,每次米粒和爸爸运动回来虽然浑身是土,但都特别活力四射,我想这是一个孩子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
父亲带的孩子更自信
与其说爸爸带的孩子更自信,倒不如说孩子更原生态。作为进化的更彻底的女性,我们的社会化程度更高,表现出的道德感、秩序感更强。
比如,妈妈会因为孩子被打是否应该打回去而引发讨论:我们会站在道德的高度思考,以牙还牙的方式没有彰显孩子的教养和高尚品德。
可是,要是站在爸爸们的角度,这个问题简直就不是问题。因为在父性世界里,更多遵从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我要受到欺负,绝不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用自己的力量发起回击,这就是最最简单的生存法则。
所以,父亲带的孩子通常更自信,小米粒到到现在也是遵循他爸教育的处事原则:对别人绝不主动出击,对自己绝对誓死捍卫。
父亲带的孩子长大后婚姻更幸福
父亲和母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发展中起到作用截然不同,而父亲的作用明显强于母亲:在孩子四岁以前,如果男孩有和父亲亲密相处的经历,那么父亲往往容易成为孩子的精神领袖和形象榜样;而女孩和父亲关系亲密则使她在两性关系中更有安全感。
相反,男孩容易表现为性格行为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则容易出现青春期异性交往焦虑。
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陈鲁认为:“父亲是对女儿最有影响力的男人。”当然,米粒妈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来自单亲的原生家庭的孩子就不幸福,只是想说:如果可以,爸爸们不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影子,而是生动有趣的出现在孩子们的生命里,也许,你点燃的就是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力。
虽然爸爸们带娃很多时候确实有点“不靠谱”,可是爸爸们对待孩子的赤子之心却是孩子受用一生的精神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