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王妃婚礼现场训哭王子再训公主, “熊孩子”教育工作不容疏忽

作者:儿童心理学 06-15阅读:4919次

置顶儿童心理课堂,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1

前几日,一场受人瞩目的婚礼在英国举行。这场盛大奢华的婚礼是英国凯特王妃亲妹妹皮帕和他41岁的丈夫金融家马修斯的婚礼,乔治小王子作为花童也参加了这场婚礼。

不过在婚礼现场,有人抓拍到凯特王妃把乔治小王子训哭的画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婚礼上,乔治王子和其他花童一起迎接新人。可是调皮爱玩的小王子竟跑到新娘后面,把婚纱踩脏了。

这一幕被凯特王妃看到,立刻把小王子拉到角落,大加训斥。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刚开始小王子还昂着头,可能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过了一会,就开始垂头哭泣。

凯特王妃看到儿子认识到错误了,便摸头抚慰儿子。

在一旁的小公主夏洛特“笑话”哥哥,这一幕虽然转瞬即逝,但是仍没有逃过凯特王妃的眼睛。她又开始俯身教育小公主,虽然不知她说了什么,大体应该是告诉女儿:人人都会犯错,哥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好孩子。我们不应该嘲笑,而是应该鼓励他!

很多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都会“护短”心切,轻描淡写地说:孩子吗,都喜欢调皮捣蛋,大人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受害者只能把心里的气愤咽下去,不然会被冠上不懂事的名头。

可是凯特王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对孩子适度的管教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是平民还是王子,做一个“熊孩子”都不会讨人喜欢。

2

周末休息的时候去曲阜三孔游玩,刚下车就被古城的特色所吸引了。孔府的周边布置了很多花坛,花坛里正盛开着嫩黄色的小花,随风起舞,摇曳多姿。

我们正欣赏着美丽的街景,儿子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远处的蝴蝶“咯咯”直笑。

突然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跑到我们前面,一把抓了四五多小花,嘟嘟囔囔地说:妈妈妈妈,你看这里花花。

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子跟过来,一边摆弄手机一边说:脏死了,快扔掉!

小男孩气呼呼地把花随意扔在地上,又用脚踩了几下。那位妈妈随手抽出湿巾给小男孩擦拭。然后跟在妈妈后面扬长而去。

我立刻想到了《欢乐颂》中的雷雷。

因为爸爸妈妈屡屡捅娄子、惹麻烦,所以雷雷的教育和养护就落在樊妈妈身上。

樊妈妈是什么人?她对儿子宠溺成性,对女儿苛责依附。更不要奢求她懂点儿童心理学和科学育儿理念了。她教育孩子的方式陈腐老旧,对孩子的坏习惯无视纵容,不仅不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还给孩子找借口。

他们到上海,雷雷第一次来到欢乐颂,立刻用他任性无礼的行为惊呆了众人。

他乱翻冰箱乱拿东西,对别人给的东西一把抢过来,连“谢谢”都不知道说。

通过樊胜美嫂子的话我们还知道,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说等他长大了,也要让姑姑帮他找工作。

我不禁倒吸一口气,樊妈妈这是依葫芦画瓢,教育出来一个和儿子一样的孙子:任性、叛逆、依附。

当樊胜美想要教育雷雷的时候,樊妈立刻把雷雷揽进怀里,理直气壮地说:小孩子嘛,玩玩没什么关系的啦!

言下之意,孩子可以为所欲为,孩子可以随意破坏。家长的这种态度是孩子坏习惯坏习性成长的温床,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反正你们也不好拿我怎么样!

他毕竟还是孩子,这句话是很多家长拿来的“挡箭牌”。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还是孩子所以可以胡作非为,他还是孩子所以别人应该万般忍让。

但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小的时候纵容无度,等想管教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3

欠教育的往往是父母,而不是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是在父母的日夜熏陶之下慢慢养成的习惯。就像蒙特梭利说过的那样,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我们习惯把孩子的任性、娇纵、顽劣归咎于孩子的自身问题。殊不知,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会有一对问题家长。

刚生下来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虽然遗传因素在他的成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发展,而成长环境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无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父母适当的管控,对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过度的放纵和溺爱只会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孩子处于价值观初立的阶段,这个时候父母让他形成“遵守规则、适当地考虑他人的感受”的意识,那么等他成人以后,这些事做起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会有束缚感。

但是如果小的时候不适度约束,却寄希望于他长大之后自己管控,那么错的意识和坏的习惯已然成形,再去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很难很累,而且往往会做不到。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经说过: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了之后,便用不着借住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了。

不管是在饭店里玩捉迷藏被踢的小女孩还是在埃及旅游景点乱写乱画的小游客,或者踩坏瓜农9000多斤西瓜的“破坏大王”,他们都被社会冠上了“熊孩子”的称号,显然谁也不希望这种贬义的称号落到自己孩子身上。

但是作为父母,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根源其实在于家庭教育的引导?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我们应该培育什么样的孩子这个问题,文章说我们要培养的孩子就是能适应这个社会的人。适应了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上才能有存在感和幸福感。

我们要求孩子知书达礼、学习好、性格好,这些要求无非都是在适应这个社会生存规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应该在规则以内给予孩子最大的成长自由。

孩子小的时候教育责任的缺失,别妄想能通过后来的教育补上。只有在孩子最需要的成长阶段给他适宜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才能养成好的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