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必定会遇到很多教育相关的问题,不与人分享,不叫人,打人,和父母对着干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其中,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免不了与小伙伴发生打架事件,那面对孩子之间的打架,做父母的该怎么办呢?那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孩子打架这件事儿。
首先,你要先识别这到底是不是一次真正的打架。
在大人眼中的宝宝打人,可能仅仅是他们互动的一种方式,孩子很难掌握手臂的力度,抚摸很可能会变成推搡,另外他们觉得大力的接触他人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演示给孩子。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应该是过去拉住他的手,而不是过去直接拍他的头。当孩子出现打人的情况时,父母都要马上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粗暴的打孩子,否则孩子就会认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对于孩子打架都做出了错误的反应。
最常见的就是打圆场。
面对熟人的时候,不少家长喜欢“打圆场”,跟自己的孩子说:没事,没事,就是碰了你一下,也不疼……,这么做既没有让孩子搞清楚整件事,也没有疏导孩子的情绪,后果是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关注,很“伤心”,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信。
除了打圆场,有的家长还会选择回避。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孩子“欺负”自己孩子,一些父母会觉得心里有气,可是又不能随便发作。于是,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予计较,走为上策。有的甚至还会自我安慰式的补上一句:“我们不跟他争,还有很多好玩的。”这么做的后果是会让孩子养成回避型人格,万事以走为上,不争不抢,无智无勇。
当然,有的情况回避比较好,比如遇到非常不讲道理的恶人,因此需要家长视情况而决定如何应对。
还有一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教孩子以牙还牙。
“别人不打我,我不打他,别人打我,我就打他。”这句“至理名言”乍一听很有道理的样子。不过细想有点不对。你打我一下我也打你一下,打架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还是拳头硬的人获胜,而且让孩子学会了报复,没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习惯了以牙还牙,孩子就会觉得“拳头才是真理”。
相反的,有一些家长却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你以为的小事,在孩子的心里也许是天大的事情,你选择忽略,崩塌的是孩子的世界观。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不记仇”“没必要为那点小事大动干戈”“玩具没了大不了给你再买一个”,成人用自己的眼光认为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就让孩子“不要计较”,却没在乎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慢慢认为自己的感觉不重要,这样孩子很容易就会失去自信。
那么,一旦孩子之间遭遇矛盾冲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要的,是认真听孩子说。
允许孩子用尽量多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况。听孩子的描述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更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家长也只有在掌握足够的信息之下才能清楚地搞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去引导孩子时不至于误解孩子或者忽略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还没学会很好地说清楚事情的时候,更应该通过问题让孩子回忆,然后学会表达。比如问孩子“当时你在做什么?”“你怎么做?”“你觉得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他经常这样对你,还是偶尔一次?”“他对别的小朋友也这样吗?”“你抢过他的东西吗?”“如果对方只是出于好奇呢?”
在倾听之后,要教孩子对事情进行分析。
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一个孩子撞倒另一个孩子了,被撞孩子的父母火冒三丈,甚至让自家孩子打回去,还跟孩子说就该打,是他先撞人的。如果有人能在旁边观察到事情经过,或许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也许那个撞人的孩子被后面的人推了一把,自己也难以保持平衡才不小心撞到人的,如果是这样就完全没有必要动怒了。所以搞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是很重要的。
在分析完后,让孩子学着自己去处理
孩子也在一天一天长大,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学习的机会,如果爸爸妈妈每一次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站在孩子身前,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那无异于一次一次扼杀孩子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那些不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应该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爸爸妈妈还应该观察孩子的态度做法,给予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鼓励。
而且很重要的是,以后一个人所遇到的很多事情很难说清楚孰是孰非,比如在地铁里后面的人不断推搡,或许因为他很赶时间,或许因为他也被后面的人推着,也许他真的没控制好自己非常着急所以推着你,这时候只能靠个人的思考判断,所以让孩子自己处理事情,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是非常重要的。
打架看似小问题,却影响孩子性格成长,家长不愿孩子当“狼”,也不忍心他当“羊”,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对待打架问题,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是非观。在打架问题上,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搞清楚事情,何时进何时出,把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