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食品, 为什么我让孩子想吃就吃?

作者:乐说育儿 06-16阅读:4760次

小博妈妈是我多年的好友,小博小的时候曾在我这儿学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孩子,很听话也很聪明。

但是,最近小博妈妈却和我抱怨,说自己的儿子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就“难管了”。

我知道在小博家,爸爸基本属于甩手掌柜,孩子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妈妈做主。

而小博妈妈则是一个相当严厉、苛刻的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身材苦恼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长跑和节食,自制能力非常人能比。几年前,她跑来参加同学会。那时候她生完孩子才两个多月,却已经恢复了美艳动人的样子。让在座的一众渐渐发福的同学羡慕不已。

对自己如此苛刻,自然对孩子也毫不放松。据她说,孩子上小学之前一次冰淇淋都没有吃过,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垃圾食品孩子更是闻所未闻。在母亲的严防死守之下,孩子对于垃圾食品确实没什么兴趣——因为从来没有吃过,自然不会有牵挂。

但是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小博妈妈则发现孩子渐渐脱离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了。

去春游的时候,孩子第一次从同学那里尝到了汽水和薯片的味道;去同学家参加生日会的时候,孩子第一次吃到了炸鸡和汉堡……孩子渐渐发现,原来一直以来妈妈禁止他吃的这些零食居然这样美味,一旦尝到禁果就一发不可收拾。

用小博妈妈的话说,孩子最近几乎“迷恋”上了垃圾食品。给孩子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买了雪糕、可乐和各种路边小店出售的小食品。而平时接送孩子都是老人家,对孩子有些溺爱,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也不制止。

小博妈为此苦恼不已。

2

无独有偶。

最近后台有个妈妈给我留言,她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这个妈妈是深度近视,因此深知眼睛不好给工作生活带来的麻烦有多大。孩子刚出生,她就对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这一类活动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态度。

孩子四岁之前,很少看电视,而手机平板一类的电子产品大人则是绝对禁止孩子接触的。

但是今年寒假,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让老人照顾了一段时间。老人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老家的亲戚朋友也不知道他们家的这种习惯,电视、手机放开让孩子玩。

这位妈妈说,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整个寒假几乎都是泡在动画片中度过的。

回家以后,看不到电视,孩子就哭就闹。而做妈妈的则采取了严厉镇压的手段,过了一段时间,尽管孩子似乎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但是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却糟糕了很多。

更让这位妈妈头痛的是,潘多拉的盒子已经开启。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偷偷跑到邻居小姐姐看电视、玩手机。

3

这两位妈妈都走入了一个越控制孩子,孩子却越失控的怪圈。

我们常常希望孩子依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起来。而作为大人,我们也自信地认为怎样的成长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垃圾食品有害健康,电子产品惑人心智,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洪水猛兽”,因此必须从孩子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我们对于孩子的掌控终究有限。我们无法把孩子囚禁在真空当中。总有一天,他们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拥有自己的交际圈。一切我们视为“洪水猛兽”的事物都会顺着我们管控的缝隙,渐渐渗入孩子们的生活。

而一旦孩子们发现当初你禁止他们接触的事物,竟然能够给他们带来如此巨大的感官愉悦,你当初苦心经营的屏障就会瞬间坍塌。更有甚者,就像拍皮球一样,当初你压制孩子用的力越大,孩子的反弹就越猛烈。

有一些父母甚至会为此付出亲子关系的代价。

我认识一个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喝可乐,骗孩子说可乐是苦的。直到有一天,孩子第一次品尝到可乐的味道,居然如此美味。他对于父亲的信任也就瞬间消失了。这位爸爸告诉我,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都无法全心全意的相信他。

4

回想当年我自己小时候,每天六点的动画片几乎是我一天中最期待的文娱活动。现在的孩子对于电视的渴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心理学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禁果效应”,就像上帝告诉亚当夏娃不要偷吃禁果,但是越是禁止,就越能勾起人的好奇心。大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心智并不成熟的孩子了。

当然,谁都知道垃圾食品和电子产品对于孩子的危害,让孩子放任自流自然是不可取的,可严防死守却也不是正确的方法。

疏导孩子的欲望,就像疏导洪水一样。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与其令行禁止,不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也相当反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但是她的做法是与孩子达成共识。

她首先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讨论电子产品对于人的伤害。她给孩子讲贝贝熊《电视麻烦大》和《电视迷》的故事。让孩子对电子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然后和孩子达成协议——每天只能看二十分钟的电视,周末可以适当延长一些。她还跑到幼儿园,请老师帮忙告诉孩子电视不能多看的道理——比起家长,孩子往往更听老师的话。

不要害怕和孩子讲道理,也不要害怕给孩子立规矩。

我同事发现,只要大人严格执行约定,孩子就会比我们想象中的守时得多。每次只要孩子遵守约定,同事就会给他一些小奖励,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更愿意起执行家中的规矩了。

每天时间一到孩子就会乖乖地关了电视上床睡觉,有时候就算有些恋恋不舍,却也不至于哭闹撒泼。

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不仅没有迷恋上电子产品,还慢慢培养起了自我管理的习惯。

关于零食也一样,同事从来不禁止孩子吃任何垃圾食品。但是,却会常常和孩子一起研究每一种零食中有哪些成分,对身体有哪些影响。然后,再和孩子约定每天吃零食的量。只要孩子不吃过量,她就不做任何干涉。

如此一来,孩子反而对于垃圾食品怀有一种平常心,他也不觉得这些零食有什么特别好吃的地方。

因此,做父母与其焦虑不安,不如信任孩子。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引导,结局可能会更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