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玩具, 孩子坐在地上又哭又闹怎么办?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教你一招, 不打不骂也能管好

作者:小小谈育儿 06-20阅读:1443次

小区的一位孩子的奶奶向我诉苦说,她不敢带他的孙子去超市,因为每次去超市孩子都要这要那,不停地往购物车里装东西,拦都不拦住,如果硬着来,不给孩子买,孩子就会坐地打滚,不起来,惹得一群人围观,出于面子考虑,这位奶奶只能答应孩子的要求,所以,她现在都不敢带孙子去超市,不给孩子买,孩子哭闹不止,给孩子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止境,到底该怎么办?

这位阿姨说的情况,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现过,我们也经常在一些超市、卖场,看到那些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哭闹撒泼的孩子。该怎么制服这类熊孩子呢?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有这样的表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了问题。不信,大家看看下面的两个场景,是否熟悉呢?

场景一:孩子从幼儿园出来,不想回家,还想和小伙伴们多玩一会儿,可是妈妈有事必须回家,孩子就不干了,大哭起来,妈妈马上说:“别哭了,回家让你玩游戏还不行吗?”孩子哭声瞬间就止住了。

场景二:爸爸下班回到家,很累,躺在沙发上休息,顽皮的儿子跑过来捏爸爸的鼻子,吵吵着让爸爸和他下象棋,可爸爸实在不想动弹,就吼了孩子几句,“别吵了,我累了。”孩子吓哭了,爸爸立刻心软了,“别哭了,让我休息一会儿,一会儿带你去买鸡腿吃。”

这两个场景给孩子传递出一个信息——哭闹能得到好事,一旦孩子将哭闹与好事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会屡试不爽,每每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哭声去争取。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将的条件反射,也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在19世纪末,巴甫洛夫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些食物显示给狗看,同时对着狗摇铃,并测量狗的唾液分泌。反复多次后发现,即使不给狗提供食物,只要铃响,狗都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的条件反射,专业的解释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称之为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孩子一遇到自己的要求不满足就哭闹,是因为家长在他的心里建立了一个条件反射,即只要哭闹,要求就能得到满足。有读者给我留言说,我家孩子为什么总跟我讲条件啊?比如,妈妈让孩子扫一扫地,孩子会说:“我扫完了,你能让我看半个小时电视吗?”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平时常常用物质奖励去鼓励孩子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每做一件事之前,都会想到“我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所以,物质奖励是万万不可滥用的。

既然孩子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建立起来的不良的条件反射导致的,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消除这种条件反射。以去超市购物为例。

第一,在孩子哭闹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被他的哭声打动,不要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就成全孩子,不然孩子会愈演愈烈,也不要因为心软就对孩子服软,不然孩子会变本加厉。

第二,为了降低孩子在要求无法满足时的哭闹程度,在去超市之前,必须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我这次不会给你买东西”,并将去超市购买的清单列给孩子看,告诉他这次去超市的目的,让孩子做到心中有谱,不要等到去了超市,孩子看中了某样商品,再断然拒绝孩子,这样孩子的情绪很容易一下子就失控了。

当然,对于孩子的要求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拒绝,若要求合理是应该给予满足的,但前提是孩子已经将不买东西就坐地打滚的毛病改掉以后,而且每次只能买一样东西,这是规矩,必须让孩子遵守,如果孩子想买两样,那么,就让他自己决定放弃哪一样。

这个规定在我家是严格执行的,大概从孩子两岁开始就实施这一家规,所以,孩子从来没有因为没买什么东西哭闹过,有时他还会衡量商品的价格,若太贵,他自己都会说“太贵了,不买了,等促销时候再看看吧。”

在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不要着急去责备孩子,应该先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上有什么问题,找到根源,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效、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