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起有小宝宝的家庭,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投票最多的肯定是:不,好,好,睡,觉!这种折磨轻则觉得打不起精神,重则直接步入产后抑郁症!
大家肯定都听过月嫂、老人和过来人的各种锦囊妙计,他们也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试图帮新手父母解脱困扰。然而好心做坏事,当你如获至宝,去打开锦囊香包,抱着睡渣宝宝一个个去付诸实现,才发现香包变臭袋了!宝宝越来越睡不好啊啊啊!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睡眠是一门科学,很多传统技巧虽然广为流传,但可真不一定有效。
传统说法1:困了累了就自己睡了。
科学解释:我们大人是困了就自动去让自己睡觉,而小宝宝可没配这个自我哄睡的开关。是的,他们不会自己睡觉!如果太困太累,神经中枢就会让他们异常兴奋,反而很难放松下来。继而开始"闹觉",越困越闹。有一种睡眠叫崩溃式入睡,就是秒睡,这对宝宝来讲,其实是种很不健康的入睡方式。
传统说法2:白天要少睡,晚上才能睡好。
科学解释:成年人白天睡多了晚上可能会睡不着,可这对小宝宝依然无效。白天睡得好,晚上更安眠。这也是防止宝宝白天太疲劳导致入睡困难,而且太累即使睡着了也不踏实。而且白天的活动信息量太大,会形成过度刺激,容易引起夜惊、噩梦,更加影响睡眠质量。因此白天规律足量的小睡才是夜间睡眠的保证。
传统说法3:睡觉一惊一乍的,是不是被什么吓到了。
科学解释:有一种现象叫惊跳反射,不需要去找神婆,只需要一个襁褓。襁褓只能睡觉时用,且大概4个月左右就不需要了。它和传统的蜡烛包最大的不同是不会绑住宝宝的髋关节和腿,只是固定住胳膊,让宝宝保持在子宫内的睡姿。
传统说法4:半夜醒了就是饿了。
科学解释:半夜醒了,可能是饿了,但也可能不是因为饿。如果宝宝夜奶后能安睡就是正常的,但有时候他们可能只是需要安抚,好能重新睡回去。这时习惯于奶睡的宝宝就把母乳吮吸当做了安抚奶嘴,这时候可以引入一些安抚物来代替奶睡。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热了冷了渴了做梦了都有可能,所以需要父母仔细排查。
传统说法5:这孩子天生觉少,天生晚睡,精力充沛。
科学解释:虽然每个孩子的睡眠时长不尽相同,但也有个可参考范围。【下表可以重新画个风格一致的】
婴儿的睡眠大约45分钟一个周期,醒来可能就难睡回去,所以醒了不一定是因为睡饱了。这时候就需要大人帮助接觉来“继续睡”,学会睡觉并睡够量是需要父母帮助的。虽然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睡眠也会慢慢变好,但婴儿时期缺少的睡眠会影响孩子发育,难以弥补。
传统说法6:让他哭,哭累就睡了。
科学解释:其实只要掌握一些睡眠知识和安抚技巧,大部分宝宝都可以安睡,根本不用让宝宝哭累了睡。哭声免疫法是一个极端的大招,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用于睡眠障碍极其严重的情况。盲目的擅自使用会给宝宝带来难以逆转的心理伤害,伤害亲子关系。
传统说法7:睡不好是因为缺钙!
科学解释:如今什么都要跟缺钙挂钩。睡眠不好是缺钙,长牙晚是缺钙,走路晚也会被怀疑缺钙。事实上,如今的宝宝不管吃母乳还是配方奶,只要适量补充了VD,缺钙的宝宝很少很少。睡不好,还是要从方法和环境上找原因。
传统说法8:断了奶就睡好了,快早点断奶。
科学解释:如果奶睡形成依赖,又缺少其他入睡方式,才是真正的原因。而把责任推给母乳,冒然断奶,给母子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伤害会更大!一些母乳宝宝看起来容易夜醒,除了奶睡依赖还可能因为6个月后的辅食和喂水没有及时跟进,睡前仅靠母乳又满足不了需求,导致半夜饿或者渴。简单粗暴的断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能让宝宝更加无所适从。
一些安睡的小方法:
1. 不要总让妈妈哄睡,要家庭成员每一个都拥有哄睡技能,且技能多样。可以锻炼宝宝拥有多种入睡方式,才不会那么难哄。如果以上招式不管用,可以(但不建议,属无奈之选)用摇篮晃、推车推、爬楼梯、开车去兜风等易产生依赖的方法,先睡够了再说,睡得好了才能吃好玩好,下次再睡好,不然就恶性循环啦。
2.一放就醒怎么破?这个高难度技巧,建议全家人都要掌握:对待睡着的宝宝要像拆炸药包一样小心,动作要领是——床跟身体一样暖,动作蜗牛一样慢;先放屁股再放头,放完陪着躺一会儿。
3. 吃乳头、吃安抚奶嘴、吃手都是在自我安抚,都是靠吮吸产生镇静感,不要给他们强制戒除哦。但是6个月左右可以引入一些玩偶啊安抚巾之类的安抚物,跟宝宝一起玩一起睡,慢慢戒掉吃手奶睡等习惯。
4. 观察宝宝接觉能力,醒了不立刻哄,观察一会儿再行动。
5.睡眠环境布置:婴儿床要舒适没有异物,房间温度20-24度,湿度50-60%,白天小睡不要追求安静。
6. 重视入睡程序,固定的程序会让孩子有仪式感,一走程序就犯困:洗澡→更衣→关窗帘→安静地玩→喂奶→拍嗝→抚触→关灯→大人在旁边装死。
越早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和习惯,宝宝的睡眠能力越强,越能茁壮成长。
我们对于传统的育儿说法要多加筛选,绕开误区。科学育儿让我们更省时省力,家庭更和谐。 培养好睡眠的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的第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