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 婴幼儿保「胃」战!

作者:蜜桃姐姐 08-24阅读:3461次

宝宝怎么肚子总是胀得鼓鼓的,喝奶后常会吐奶、溢奶,是不是胃不好?到底该不该看医生?婴幼儿的胃和大人有什么不同?有那些跟胃有关的疾病是家长们要特别留意的?照顾上需要注意那些事项呢?

宝宝的胃和大人不一样!?

胃是一个囊袋,上端接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肠,有两个控制开关,分别是贲门和幽门。而婴幼儿与大人的胃有什么不一样呢?

婴幼儿的胃和大人的构造差不多,只是成熟度不同。主要差异包括:

1容量的差异:相较于成人,婴幼儿的胃容量比较小,刚出生婴儿约只有10~20c.c.的容量,随着成长会越来越大,出生一个月时约有90~120c.c.,奶量明显增加。

2排空速度的差异:宝宝胃的排空速度较慢,大约要到出生6~8个月后,才渐渐和大人相似。等到大一点开始吃副食品后,如果吃太多高热量、高油脂食物,会减慢胃排空的速度。

至于消化能力方面,胃会分泌胃酸帮助消化,胎儿早在妈妈怀孕第11周就已经有分泌胃酸的胃壁细胞;第19周即具有分泌胃酸的能力;胃蛋白酶及脂肪酶分别在怀孕第21周及25周也已经开始具备,所以出生的宝宝喝母乳或婴儿配方奶,消化能力都不会有问题。

3大常见婴幼儿胃部疾病

主要可分为呕吐、胀以及疼痛三种情形做说明:

1呕吐

呕吐又分为溢奶和吐奶。

溢奶

奶渍从食道内或胃部不自主流到口腔外,就是溢奶。此情形也会发生在没有任何动作的熟睡婴儿,宝宝出生到几个月都会发生溢奶,是属于正常现象,主要因为婴儿食道的下括约肌还未成熟所造成,等宝宝的括约肌渐渐成熟,长度也够后,就不会有溢奶现象。

家长只要注意宝宝体重和生长曲线都在正常范围,并注意不要让溢出的奶呛到,多不需特别担心,而在照顾上建议可以改变喂奶方式,例如将一次的奶量分成三段慢慢喂,每喝一段奶就帮宝宝拍背打嗝,让空气顺利排出,可减少溢奶情形。

假如随年纪增加,溢奶情形未改善,甚至会吐奶,就有可能是胃食道逆流,必须就医检查。

吐奶

喝下去的奶在胃里头被强而有力的力量推挤而排出,就会发生吐奶,一般婴儿吐奶分两个部分:

(1)与肠胃道相关的呕吐:如果是和肠胃道相关的吐奶,宝宝可能吃东西后会吐,不吃东西不太会吐,这时候家长要注意呕吐物是否带有黄绿色,如果有,表示含有胆汁,必须怀疑是胆管与十二指肠衔接处以下的部分有阻塞的问题,才会在吐出物中发现胆汁,所以观察呕吐物颜色是很重要的指标。

与胃相关的疾病包括:急性胃肠炎、胃食道逆流、幽门肥厚等,幽门肥厚多在出生34周开始出现明显呕吐症状,而且呕吐的情形会以喷射状吐出,且越来越严重。

(2)与肠胃道无关的呕吐:即使不吃东西也会吐,这部分要特别观察,可能的问题包括:

*感染型疾病:如急性咽喉炎、尿道炎都可能出现呕吐,败血症也会有呕吐情形,而脑膜炎、脑炎则因为脑压增加,也会以呕吐做表现。

*外伤:宝宝在成长中跌跌撞撞,一不小心撞到头,可能因为受伤造成脑压升高,也会出现呕吐,即使不吃东西也会吐。

*代谢性疾病:机率很小,包括肾上性腺异常、肾小管酸中毒等,但是有问题时也要有所怀疑。

*脑瘤:是家长最害怕的,脑瘤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以呕吐做表现,等脑瘤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走路无法平衡等行为改变的问题,所以很难在初期被诊断出来。

2胀气

胀气是门诊中最常见到的,常有家长因为孩子胀气而就诊,宝宝喝奶肚子就胀,一定是有问题吗?

婴幼儿由于结构和大人不大一样,他们是用肚子呼吸,所以我们会发现宝宝肋骨下端会稍为翘起,觉得肚子鼓鼓的,这其实是正常的形状。假如真的肚子胀,则要考虑几个部分:

(1)腹部里头有肝、脾、肾脏等实质器官,由于宝宝身体小,所以相对于大人,器官比率上看起来是比较大的,检查时如果在肋骨下缘1~2公分处摸到肝脏,都算是正常的。

(2)肚子里头的中空器官,包括:胃、大小肠,都会有空气存在,可能会造成肠道的扩张或胀气。

(3)肿瘤。

(4)腹中有腹水。

(5)胸部有病变而往下压到肚子,肚子看起来也会比较大。

(6)奶瓶、奶嘴也会造成胀气

临床上遇到因为胀气就医的孩子,发现多半本身就比较爱哭,这时候会提醒家长,只要孩子往上会打嗝,往下会放屁,多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在照顾过程中,要提醒妈妈们留意几个比较会造成胀气的细节:

(1) 用瓶子喂奶容易胀气:喂母奶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吸乳房时,一定要含的好才能吸的到,所以不大会有太多空气吸入。若是喂配方奶,使用的奶瓶、奶嘴多会有换气孔设计,当宝宝吸第一口奶时,就已经有空气跟着进入。

(2) 奶嘴洞大小也与胀气有关:奶嘴洞的大小也关系着宝宝是否容易胀气,如果洞太小,必须用力吸,空气进去就多;奶嘴洞太大,宝宝吸的快,一样会吸入大量空气。有时奶嘴用太久,一吸就容易扁掉,所以宝宝会使劲吸,也就吸入很多空气。

预防胀气,4点提供妈妈们参考

1尽可能亲自哺喂母乳,以有效降低胀气的发生。

2如果使用奶瓶、奶嘴,要选择适当的奶嘴洞。

3喝奶后记得要帮宝宝拍背以顺利将气嗝出。

4适度按摩可改善胀气,作法是将双手延着宝宝肚脐周围,采顺时钟方向贴着轻轻按摩。

3疼痛

婴幼儿表达能力不足,通常只会用哭闹表现,医生无法从问诊中得知宝宝有疼痛或不舒服,所以多半只能看宝宝的身体语言。如果是消化不良,吃完东西会胀痛不舒服,但是排便或排气后就会改善;假如是肠胃炎也会痛,不过会伴随呕吐、腹泻等症状。

特别提醒家长要小心的是阵发性的疼痛,就像妈妈产前阵痛一样,可能痛个几分钟就不痛,没多久又开始痛,这种规则间断性的哭闹或腹痛要怀疑可能是肠套迭引起,尤其之后又开始呕吐,一定要赶快就医,并且提醒医生有肠套迭的可能,因为这些特征不见得会在门诊中表现。

婴儿期的胃食道逆流多属于生理现象。

宝宝容易胃食道逆流!?

婴儿期的胃食道逆流多属于生理现象,多会随着年纪增加而渐渐改善,其发生的原因很多,包括食道下括约肌、肠胃蠕动及排空有问题都会造成胃食道逆流,其中下食道括约肌无力、松弛是造成胃食道逆流最主要因素。

食道下括约肌在平时是呈现收缩状态,食物下去时才会打开,到胃部时又会关闭,当胃在蠕动时,也可能往上从食道出来,这时候如果括约肌的张力不够,就可能让食物往上逆流到食道,就是所谓的胃食道逆流。

妈妈会发现出生宝宝原本没什么问题,但是等大一点,可能出生一个月开始很容易呕吐,等到3、4个月时更是明显,因为宝宝活动量越来越多,只要腹部一用力就容易吐,或边喝边溢奶、吐奶,甚至已经睡几个小时醒来,还是可能会吐奶。

餐餐吐,小心幽门肥厚

家长要特别观察孩子吐奶时如果呈喷射状,而且每餐都吐,就要检查是否幽门肥厚所造成,如果确定就要开刀治疗。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因为胃酸跟着食物跑到食道,而引起食道炎,甚至食道灼伤,这时候宝宝食欲会变差,吃几口就不想再吃,严重会造成营养不良、体重不增、生长迟滞或上消化道出血而引起贫血,影响到孩子的生长。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呕吐过程要小心避免呛到气管,引起细支气管发炎甚至肺炎。此外,胃食道逆流的新生儿也可能有突发性呼吸中止情形,要特别留意。宝宝胃食道逆流大部分会在出生六个月后慢慢改善,因为这时候已开始吃副食品,食物比配方奶来得浓、稠,加上食道肌肉渐渐成熟,食物逆流的情形会减少。根据统计发现,85%的宝宝胃食道逆流会在一岁半后消失。

应用一些照顾上的技巧,减少胃食道逆流等问题。

轻微胃食道逆流,家长怎么做

轻微胃食道逆流,不是每餐都会吐,建议妈妈可在喂奶后调整姿势以帮助改善,包括喂奶后采取直立抱10~15分钟,帮助宝宝将乳汁留在胃里避免逆流;或喝奶后抱起来拍背以帮助排气;睡觉时采右侧躺的睡姿,可以加速胃的排空;也可以采少量多餐方式喂食;而选择配方奶可考虑用防溢奶的奶粉(改变碳水化合物使牛奶变得较浓稠,降低呕吐机会)。

此外,国外有研究发现,宝宝采取趴睡,胃排空速度较快,不过此法并不建议,因为会增加猝死风险。

家长依照上述这些方法都无法得到改善,还是要请医生诊治,很多家长特别容易紧张,其实大部分的宝宝胃食道逆流多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大一点自然会好,不会有太大问题,最重要是有几个观察重点:

1孩子体重是否正常发展?如果长得很好,不见得要做特别的治疗。

2假如已造成照顾者的困扰,就要考虑做些处置,因为现代人生得少,每个孩子都是宝,妈妈在育儿过程必须承担家人或长辈给予的压力,如果因为孩子呕吐不适等问题已造成妈妈的困扰,可以采药物治疗加以缓解。

3出现其他并发症,例如因为胃食道逆流造成消化道出血、贫血而导致营养不良、生长迟滞,或出现肺部问题(如:细支气管炎、气喘)等,必须进一步治疗。

宝宝的胃需要特别保养吗?

有些妈妈会问,宝宝是否要加强胃的保养?要吃保健食品吗?婴幼儿饮食有许多限制,在消化酵素分泌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器官就是胰脏,胰脏会分泌酵素帮助分解食物,但是要等到一定年纪,才会具备这些酵素,而新生儿由于分泌的酵素不够,除了母乳或配方奶之外,很难去吸收其他营养,所以根本不需要,也没办法帮宝宝的胃做额外的保健,只能应用一些照顾上的技巧,减少胃食道逆流等问题。

宝宝器官发育还未成熟,包括胃也是一样,所以会有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要过度紧张,稍微吐奶、胀气就立刻看医生,如果能有正确的认知,对许多状况可以做初步的分辨,知道哪些异常必须就医,就能在照顾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担忧,让宝宝健康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