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民办小学选家长被教委通报批评,教育不需要这样的势利眼

作者:童书妈妈三川玲 05-09阅读:1658次

总之,我不希望这篇文章妖魔化上海的教育进步

恰恰相反

上海的教育生态是走在了前面

是目前全国能给各阶层人士

能提供优质教育产品选择最多的一个城市

因为选择多

才会要筛选机制

才会有相对公平 ”

这是昨天的文章《上海幼儿园高考》(订阅童书妈妈,查看历史文章可看)引发的海量留言的其中一条,也被一个叫“某娃上民办”的公众号引用。

在要谈论上海民办小学是不是教育进步之前,必须得回顾一下这类民办学校的四个特点:

上海民办的四个特征

一、私立民办,年收费多为3~4万,大多数中等家庭都能接受;

二、体制内私立,教学使用国家教育,使用国家统一教学大纲,其学生可参加体制内中考、高考;

三、走应试教育路线,狠抓教学质量,升学率高;

四、供不应求,可筛选生源,其报名录取比例约为20:1。

请大家注意的是,这四个特点定义了本文“上海民办”,下文提及的“上海民办”均为符合这四个特点的学校,不符合这四个特点的学校不在本次讨论之列。

咋一看,上海体制内民办质优价平,的确提供了千万学区房之外的更多选择,但我不并不认为这是教育的进步,也不认为这是让上海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生态,更不觉得这给各阶层人士提供了真正意义的选择。

上海民办的繁荣并非一种教育进步

在2017年的今天,资讯如此发达,家长知道教育进步的案例非常多,无论国外国内,都能举出不少例子。

在这样情况下,要把一种外表看起来很拽——既要考试小孩又要考试家长的、某些学校还要求家长提供视频的,有些学校还要登记三代职业信息的——其本质是几十年来我们最最熟悉最最痛恨的应试教育、狠抓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方式,称之于教育进步,反正我是说不出口。

哪怕这些学校能够把应试教育做得炉火纯青,能够把每个孩子都送进名校,哪怕这些学校一学期只收了非常实惠的一万元,我依然不认为这是一种教育进步。

任何人要说教育进步之前,都想想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子,

想象提出“学习应该以孩子为中心”的奥古斯丁

想想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把所有知识教给所有人”的夸美纽斯,

想想创办儿童之家的蒙台梭利,

想想已经进行一百年多年教育实验的夏山学校,

想想德国美国日本台湾都认可的森林自然教育,

想想全球教育一直第一的芬兰教育,

想想尝试用新技术来实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进度的可汗学院,

想想通过网络来尝试优质教育资源到达每个人的哈佛公开课……

这些方向的尝试,努力,才可以称之为教育进步。

上海民办参与形成的教育生态并非走到了全国前面

上海民办参与形成了什么教育生态,昨天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个,在这里我愿意在简单重复一下。

上海民办因为升学率高,年收费仅3~4万,成为家长的热捧对象。

但是,上海民办也把录取标准,由按学区录取入学,转成了按儿童及家长的应试表现的录取入学了。

这直接催生了上海民办特色的“幼儿园高考”,为了应考,家长们要么在家训练孩子,要么把孩子送入机构训练。

在家训练孩子的家长购买幼升小系列图书,报读幼升小指导网课,购买幼升小真题集,如饥似渴阅读各类政策信息,一大批以“幼升小”“读民办”的公众号应运而生;

吴品、百花这样专门训练幼儿园高考的培训机构生意兴隆,学而思的小年龄段的报名也直接追平大年龄段,需要秒杀抢购。

这些应试网课、图书、媒体、培训机构的如火如荼,才真是上海民办催生的教育生态吧。

但这些夺去儿童童年玩耍发呆要求儿童提前学习开发潜力的教育生态,算走到了全国前面吗?!

中国教育的前方,应该走这样的教育吗?

我们努力的方向,

是做“最多选择”的民办,

还是更加公平优质的公办?

我想提醒所有人,在谈幼升小的种种选择的时候,不要忘记,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

什么是基础教育?就是每个人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必须要接受的教育程度。

我们的孩子要学习了这些,走入社会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后,不会吃没有受过教育的亏,有跟其他人一样在现代社会顺利生活的权利。

什么叫义务教育?就是国家、政府、我们每一个教育机构,每一位父母,都有义务让所有的孩子接受九年的教育。

这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学历、家庭的阶层,财富的多少,来决定某些孩子可以接受,而拒另一些孩子于教育的大门之外!

基础教育要投入的钱多不多?多!

义务教育是不是免费的?是!

我们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免费的、就在家门口的义务教育!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度的基本权利。基础教育必须要普世,基础教育不应该成为商品(哪怕它很超值),不然就会看见商家最大程度地发现、制造和变现家长的焦虑,以此作为生财之道。

这是一个文明社会体现公平公正的最底线的标准!

我们在给孩子提供义务教育的时候,应该筛选这个孩子聪明还是笨吗?应该筛选这个孩子是否来自于富贵之家书香之家白领之家吗?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平民之家,他就不配接受好的义务教育了吗?被称为义务的教育,还需要家长拼户口、拼爹、拼学位房、拼财富、拼行业、拼官职、拼智商……这还是“义务”吗?

我们存在这样的现实,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公然地宣称这些筛选标准,认为这样的标准天经地义,还提供了各阶层的选择,这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有多大?对我们未来的伤害有多大?

就像一位朋友留言说的那样:我无法想象这样长大的孩子成为国家的主人,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上海两民办小学选家长被教委通报批评,教育不需要这样的势利眼

上海民办阳浦小学出的家长题,可能是用公务员行测题来考家长智商,连博士都做不出来。

上海两民办小学选家长被教委通报批评,教育不需要这样的势利眼

世外要求家长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资料都要填写,挑学生查三代

上海两民办小学选家长被教委通报批评,教育不需要这样的势利眼

上海市教委就此通报批评民办阳浦河青浦世外,称“两校相关行为,有违义务教育法和本市招生政策中反复强调的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中小学生权益的基本原则。”此举赢得了网民的高度赞誉,给上海教委大大点赞。

我们需要的教育进步,我们想要创造的教育生态,难道不应该是如这位朋友所说的,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的优

为什么北京的应试民办长不起来?

同样是国际大都市,同样拥有大批的中等阶层,会出现引发幼儿园高考的平价民办北京也有,也是每年区区一百个学位引发数千人报名,但这类年收费6万以下的学校数量在3所以下,为什么北京的民办长不起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北京教委的做法。

北京教委推行了三大招:

第一招、政府在推动公立名校合并菜小。所以,一个名校有四五个校区很普遍,我女儿上的学校属于朝阳区较好的学校,她就读四年来就“收”了好几所菜小了;我家楼下原先看不上的某小学,现在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史家实验小学。估计再推行十年八年,北京就遍地名校了,那么家长还怎么择校呢,难道要去考察每个学校的每个老师?

第二招,政府在主导好小学+差中学,差小学+好中学配小朋友上任何学校基本都能摊上一头;这样的好差配在北京已经很普遍,有数位读者留言自从知道选哪个学校最后都是好差配之后,就直接选家门口那个不用搬家、不用买房、不用考试、不用交钱的免费公立了。也有的看到未来中学是好学校,也就不在意小学是一般的学校了。

第三招,北京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越来越多。家长非常喜欢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这样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就不用受小升初的折磨了,但愿因此学而思的生意会淡一点。

莫言在人大会上的建议发言,也是希望中国大地上多出现一些让学生少些考试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我不知道北京教委这显著缓解了首都人民焦虑的三招,上海教委可不可以学习一下。甚至,每一个城市,无论是一线的大城市,还是二三线的中小城市,还有县城乡镇,都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

而这种做法的目的,其实无非是把教育之外的干扰因素,尽量地去剥离。

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去改革,去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也要积极地去支持,去响应。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我一直都很困惑,为什么学校要进行排名,排名的依据是什么,排名造成对教育的好处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不能够从对孩子有益的角度,来回答以上的问题的话,那么,我就只能说把学校进行排名、重点的划分,其实是在伤害孩子和家长。

那么,这样的事情,真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在我看来,学校的大门,如果不为所有的孩子敞开,那么,就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

在我看来,学校的老师,如果只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孩子,那么,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在我看来,考试的标准,如果不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价值来进行评判,那么,这样的考试毫无意义。

所以,未来的教育的进步,应该是在这方面的进步!而不是现在很多的学校,继续加强优胜劣汰的进步!

如果我们鼓励这样的教育,那么,谁都会把教育资源,继续更加集中地提供给高收入、高智商、高学历的家庭。请问,这样的教育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有什么教育理想可言,那他妈还是教育吗?

所以,我想,无论是上海,广州,深圳,还是武汉,南京,成都,或者在任何的一个城市里。

如果所有家庭,都只能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

没有任何其他选择,将会发生什么?

孩子们会结交一帮友邻的孩子,同社区的孩子,还是结交了一不同家庭背景的朋友?

孩子的同学里面,有不同背景的孩子,对于他来说,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

孩子不用准备幼升小考试,他们会更加快乐一点,还是痛苦一些?

孩子不用准备幼升小考试,不用提前学习知识,他们的智商会因此下降吗?

他们会喜欢上学多一些,还是少一些?

他们会爱学习一些,还是厌恶学习一些?

他们以后会能力更强一些,还是能力更弱一些?

他们以后会掉到另外一个阶层吗?

他们的性格会更加友善还是更加敌意?

他们更爱合作还是更爱竞争?

他们在工作单位会更受欢迎,还是更受排斥?

他们将来的孩子会更快乐,还是更痛苦?

……

写到这里,我重复问一次:如果所有的上海家庭,都只能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学校,没有任何其他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好一些还是坏一些?

你确定,上海民办是个真正意义的选择吗?

渴 望 交 流

本来今天想写一些上海家长不焦虑的想法和做法的,但是,发现要绕过政策、制度去谈论这些,即便举一万个例子,说一千种方法,都不如观念的改变来得真切。

所以,我今天还是谈了一些看起来很理想主义的不实用的“虚”的观念。写作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疑惑:

为什么教育在中国,发展成为了让家长如此焦虑,孩子如此疲惫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教育的重心,还给孩子,而不是学校和家长?

为什么小学、初中、高中,都给孩子一个阶段性的要求,而没有人关心他一生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淘汰掉一些孩子,或者抹杀掉孩子身上的不适合拿来竞争的东西,去换取某些人某个方面的成功?

作为家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我们有哪些可以做的?

我们怎样才可以保持从容,让我们的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迈向他寻找自我价值的未来?

我渴望得到你的留言。

三 川 玲

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

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特聘专家

TEDkids演讲人

“”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办人

ID:tongshuchubanmama

上海两民办小学选家长被教委通报批评,教育不需要这样的势利眼

通 往 幸 福 的 家 庭 教 育

通过童书妈妈分享好东西

敬 请 联 系

微信 madge1110

QQ 63330426

MAIL [email protected]

分享 | 好书 | 好观念 | 好夏令营 | 好亲子行 好设计 | 好玩具 | 好文创 | 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