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作者:互联网 10-31阅读:3440次

过去孩子要做3件事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老风俗离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儿时的记忆是很难忘记的。

如今的60后、70后小时候,传统风俗仍很盛行,到80后生活的年代已淡了。如今的90后孩子,好多都没有受到传统风俗的熏陶,只知道喝哇哈哈,打游戏机什么的。我是60后了,我们父母当年少不了要给孩子做些在今天看来挺迷信的事情:如躲尿窝,如凑百 岁,如剃长命头……

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剃长命头)

本文先来说说“躲尿窝”。

孩子满月第二天,舅舅家要把新生儿母子接到家过几天,这叫“躲尿窝”,也是孩子第一次到舅舅家见舅奶(外婆)。老话说,经过躲尿窝,孩子好养,免灾发旺,还不尿床。躲尿窝动身之前,妈妈要给孩子洗脸搽粉,在前额、鼻子、两腮都点上红色圆点,把孩子“掸个小花脸子”。帽子上还要钉个铜顶针,顶针洞内插桃树枝,小手里握着桃树枝。

打扮完毕,用舅家“十二朝”时送来的青尿布盖着头,这样才能上路。

迷信说,桃树枝可以避邪,铜顶针能驱鬼,花脸子能让神仙不认识,恶鬼吓一跳,舅家的青尿布能挡各种恶气。

孩子到了舅家,一进门舅母舅奶就要赶快揭开尿布,象征性地又打又骂。舅奶骂外孙只能骂“奶奶腿”、“小厚脸”之类的话。

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带孩子躲尿窝)

这样“打骂”,说是孩子以后不赖舅家,在舅家不生病。打骂之后,把孩子抱到灶前,尿泡尿,让孩子的手拿一拿火叉,就算尿窝躲过了。

晚上睡觉前,把头上和手里的桃树枝放在锅里熬水,用这桃枝水给孩子洗小脸洗小腚。

睡觉时也有讲究,孩子的头上必须盖上舅奶的青布裤子。舅奶是孩子的“老根”,老妇人的裤子能挡一切恶气。裤子形如两股叉,外孙盖上舅奶的青布裤,就能被“叉住”了。“叉住”上苏北、豫东、鲁南一带风俗,意思是孩子死不了了,能长大。

躲尿窝的天数多少不限,有的舅家经济条件不好,不便过宿或多住,新生儿进门只是挨“打骂”,到灶前尿尿,拿火叉就算躲过尿窝了。小花脸桃树枝原祥不动,吃过午饭后就回家,但到家后,晚上也要用桃树枝熬水,给孩子洗脸洗腚。

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洗小腚)

有的舅父家条件好,便可以多住几天,但最多不得超过九天。躲过尿窝回家时,舅家一定会送两样东西:一是是正值产蛋期的老母鸡,一是小饭盆——这组合起来叫“姬子彭年”。

姬子指孩子。这里有个故事,所谓“姬子”,本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昌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相传他生了有99个儿子,还有1个义子,有百子,故姬子代表多子多福,有出息;“彭年”一词,字面是中国寿仙彭祖的年龄,传彭祖活了800岁。明白这些典故就好懂了,所谓“姬子彭年”,就是有福长寿,是给孩子的一种祝愿!

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躲尿窝风俗在有的地方农村仍流行)

饭盆寓意孩子以后吃饭不愁,食禄丰厚。除了送饭盆,也有的舅家送小饭勺的,俗称“饭瓢子”,是一种木制的小饭勺。但忌讳送饭碗。大家想想,孩子路上小手拿碗是什么形象,要饭花子啊,小乞丐,这太不吉利了。我小时候就听到有的小伙伴舅舅家送小碗的事情,孩子长大后还被笑话。

应该提一下的是,我们大家熟知的那首民歌《回娘家》,原本唱的就应是带着刚出生孩子,回到娘家“躲尿窝”的事,只不过不少人都不知道。但那歌词中手拿鸡的场景,鸡不是带给娘家的,而是娘家送给孩子的!

60后70后小时候妈妈都会带着“躲尿窝”,怎么躲的?知道的都老了

(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