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导读
这两天,上海“幼升小”面谈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除了各个小学门口人头攒动、严阵以待的惊人场景,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次除了考娃,家长竟然也被列入考察对象。许多家长万万没想到,自己闯过了高考、国考等人生难关,最终会摔倒在孩子幼升小的考题上!
一波考倒家长的“烧脑”试题来袭
▼▼▼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各位家长看后是否“蒙圈”?
请千万别问小编答案,
因为小编正在自责可能上了个假小学!
据说题目在网上曝光后,
难倒一众网友,甚至包括博士哦!
虽然风波过后,上海市教委已对相关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对负责人进行追责,然而幼升小的话题却再次戳痛人们的心。如果说家长都要这么拼才能拿到一张“入场券”,那么我们的孩子们又在经历着怎样的“战争”呢?小编随意翻了一组资料,发现处处都是泪!
上海:一位上海的妈妈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孩子每月上看图说话、逻辑思维、英语等培训班,还有画画、网球课和钢琴等兴趣班,月均花费为5000元。如果从4岁到6岁开始应考,差不多要花掉12万的培训费。
南京:《扬子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南京不少民办小学入学录取比例超过10:1,激烈的竞争激发了家长们的焦虑。面谈现场的绝大部分家长都曾下足血本陪孩子刷题、参加衔接班、上突击培训班,一名家长更表示,孩子晚上睡觉连做梦都在讲英语了。
香港:来自香港的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记录过这样的画面:孩子从小上2所幼儿园,同时上5-6个兴趣班和升学面试班。他们从出门就开始赶时间,在出租车上妈妈都要拿出识字卡片让念字,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学编程。
……
看完这些案例,小编不得不感慨:6岁的孩子,难道不该是满脸灿烂的笑容、满脑天马行空的幻想,无忧无虑地拥抱幸福童年吗?幼升小又是何时变得如此艰难?
从抢占学区房到拼爹、拼成绩,稚嫩的萌娃们也在抓紧时间背记“渊博”的知识,增加过人的“才华”,这背后的心酸无奈固然值得整个社会共同关注与思考,但作为家长,小编强烈建议大家理性看待幼升小,别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加在幼小的孩子身上!
别用焦虑扼杀孩子的自信
“幼升小”是每个孩子面临的重要人生转折,铺天盖地的“超前教育”反映出家长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焦虑。只是当我们把厚重的行囊加在孩子身上时,这到底是美好的期望还是沉重的负担?超出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希冀,又能让孩子走多远?
“现在不吃苦,以后要加倍吃苦”、“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会做小学二年级的题目了,你还不快抓紧”,这样的言语正在不停地向孩子传播着焦虑的“病毒”,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甚至让孩子丧失学习兴趣。其实,比起“赢在起点”,让孩子们“后劲十足”更为重要。一个有后劲的孩子会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他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和同伴交往,爱运动、爱冒险,有求知欲和探索欲,这才是孩子受益终身的财富。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
面对焦虑紧张的父母,不少教育专家和园长老师不厌其烦地阐述着“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 反复强调:“入学前的准备不是学习知识技能,而是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为“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
比起会几百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几千个字、能说流利的英语,未来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孩子具备这些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比如,善于思考、会沟通表达、专注力强、喜欢阅读等等。即使孩子最终无法上名校,但要坚信拥有这些宝贵品质的孩子不论在任何地方都会成为一个令人骄傲的孩子。
重视幼小衔接的过程
从牙牙学语到表达流利,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后,便开启疯狂的幼小衔接培训模式,期望孩子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将小学低年级课程全部学完。这种刻意的超前,会让孩子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从而牺牲了个性发展和品质培养的机会,比如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个人运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经验等等,这将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游戏等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在享受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迎接他的人生转折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