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面对未来30年的世界,最重要的那个能力是什么?》

作者:兰海说成长 02-08阅读:897次

我是柯婷,70后妈妈,家有青春期男娃一枚,爱电影、爱读书、爱旅行,但这些都比不上我爱孩子,爱孩子们!

这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

在过去几个月里,感谢亲爱的们,你们的鼓励和认可,是我一直努力的动力。

感谢兰海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个专栏里“我手写我心”。

更重要的,是在写这个专栏的过程中,我认认真真地尝试走近20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像兰海一样,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

仿佛站在每个不同的孩子心里,跟他们一起感同身受。

有时候,

这感受并不美妙,甚至是伤心、痛苦、难过、悲凉的……

惟其如此,我才有机会更深刻地听到这些孩子内心的声音。

今天,当我一篇篇回顾曾经的文字,一张张鲜明的小脸,仿佛还在眼前。

我记得每一个孩子脸上滚落的泪珠,

也记起他们羞涩的、放松的笑……

当我一个个审视这些孩子的年龄、困惑和他们的内心感受时,我体会到,虽然这里总共只有20个孩子的心声,但某种意义上,他们替大部分没有发出声音的孩子,说出了内心渴望。

总结这些孩子的困惑时,发现既有个性,更有共性。

可以说所有孩子的困惑,都来自于“他人”——与他人相处时产生的各种困扰。

梳理了一下年龄分层,发现虽然困惑都是与人相关的,但以10~11岁为分水岭,令孩子困扰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我把过去的20篇帖子,分年龄段分问题做了一个“目录”,想要了解具体内容的亲们,可以到本文结尾点击“阅读原文”,那里有直达过去每一篇帖子的“电梯”。

我们看到:10岁以下孩子所有的困惑,都在家庭内部,基本是跟爸爸妈妈相处与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而到了10-11岁,画风就突变了……

这些处于青春前期的孩子,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走出家庭拥抱外部世界。

他们的困惑开始来自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好像之前爸爸妈妈说的,跟我在外面看到的有所不同呀?

而这是一个孩子,从家庭内部,开始走向外部世界的必经过程……

12岁左右是一个问题集中爆发的年龄……

这些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越来越能感到自身的力量,开始用“凭什么啊?”这样的方式挑战父母的权威……

还有两个12岁孩子的困惑虽然不是直接跟父母的教养方式冲突,却发生在跟外界发生矛盾后,回家向父母求助,却未能获得有效帮助的情况下……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仅要面对孩子在情绪上态度上的挑战,还要面对给他们指引人生方向的挑战。

当年龄继续增长,到14岁以上时,这些孩子的视野更广阔,问题也更多来自于社会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20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是当代孩子的缩影。

我们看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困惑,和内心挣扎,还能清晰地看见一个孩子从幼年到青年,他们心路历程的变化……

让我们用图表的方式看看孩子的“痛点”。

而爸爸妈妈们常见的“痛点”其实是:

感谢《兰海说成长》这个节目,

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当代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存在着巨大割裂,爸爸妈妈最关心焦虑的,并不是孩子最关心的。

这中间,横亘着巨大的盲区。

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割裂呢?我想是因为,我们都更容易关注眼前清晰可见的结果。

比如成绩怎么就是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呀?

比如光知道玩不知道学习;

比如顶嘴、不服管真让人头疼;

比如孩子总被老师批评真让人心烦;

这些东西都是现在、当下,立刻可以看到结果的,那是真让人心里着急呀!

至于你们总说的,孩子好像不怎么爱说话,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太乖太听话的孩子其实才更需要担心……什么的。

我看不到不好到底在哪里?

无非是闷葫芦一点,跟爸妈没多少可说的,好多孩子不都这样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只要学习不错,学校老师评价也不错,各方面都不让我太操心,不说话就不说话吧那有什么的!

是的,眼前会不错。

但5年后呢?10年后呢?20年后、30年后呢?

我们常常说养一个孩子,就是希望他一生幸福,可“一生幸福”,到底是什么?

是18岁考上好大学?

还是大学毕业进入全球500强?

到这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安心,孩子一定可以“一生幸福”了?

如果,在工作岗位他无法独立完成任务,领导同事都对他不满;

如果,他总是无法跟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相处中矛盾重重;

如果他年龄越来越大,就是找不到结婚对象;

又如果他终于结婚了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但三天两头吵架,动不动离家出走;

如果终有一天,他说:爸爸妈妈,我太累了,对不起我无法成为为你们争光的那个人……

或者当我们越来越老,越来越期望他可以常常来看看我们,跟我们唠唠家常说说心里话,但却盼不到人,也无话可说的时候。

我们还能够说,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拥有“幸福的一生”吗?

除了学习和工作,有太多“一生幸福”的秘密,藏在孩子小时候的这些困惑和问题里。

他们小的时候我们不在意,不看重,忽视他的感受,觉得情绪和沟通不重要,这些有啥大不了的?

等他们长大,这些未能掌握的能力,会绊住他们一生。

是我们太习惯,用眼睛,只看眼前;

而不习惯合上双眼,试着用心,看看未来。

最近几天热炒的这则新闻:

“留美北大生万字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

看这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写了一万五千字,实际上盘旋在他心里没有说出来的话,一定不止一万五千字。

而这些话从他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只是没有机会对爸妈说出来,没有机会提出疑问,没有机会获得爸妈的正面帮助。

对这个作者的看法与行为,说实话我不能完全认同。

但他的感受,我可以理解。

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一万五千字中的一部分,在他青少年的时候,就能像《兰海说成长》中的这些孩子一样,有机会说出来。

到如今他跟父母,是不是不会决裂到这种程度?

为什么一定要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我们才能真的看到有些事,

那么重要,

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

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用眼睛看,

不用心来看。

而孩子,从儿童到少年的孩子,他们的心比眼睛更敏锐。

多希望爸爸妈妈们,面对孩子这些或大或小,或奇奇怪怪的问题……

真的可以像兰海那样不急着评判,而是更在意孩子的心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即使面对的是四岁的小朋友,也认真诚恳地回答每个小问题。

多希望我们可以像兰海这样,用自己的,仔细聆听孩子的

让沟通发生在心与心之间,绝不仅仅浮于表面。

兰海在着力保护的,是每一个孩子特有的,对世界的感受力。

这感受发自内心,滚烫炽热。

她舍不得看着这些年龄尚小,跳动鲜活的“心”,在岁月中渐渐冷却。

如果所有大人都像这样,

我们不会看到幼年时叽叽呱呱问个不停的小朋友,

随着岁月,问题越来越少,

直到最后绝口不提。

当孩子越来越沉默,

这是“心”在冷却啊。

是我们的忽视,

我们自以为懂孩子,

就这样亲手在我们与孩子之间,

挖出不可弥合的深渊。

这是个万物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

我们常常说30年后大多数人类会被AI取代,

因此不要以我们现有的认知,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同样的,也请不要用我们僵化的心,去解读和限制孩子的心。

要知道在AI、VR大行其道的未来世界,

”才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才是区别我们与AI的,最重要的那个感官。

当我们一次次漠视孩子的“”,

只会催促他们学知识学技能,

在未来世界,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不上AI,

操作技能比不上AI熟练,

而“”……心是什么东西?

情绪和感受是什么的东西?

看到极致的美丽不会有想歌唱的冲动,

看到生命逝去不会惋惜难过……

那么跟AI相比,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是珍视他们的内心。

给他们真正坚定的支持,

教会他们用心感受,生命中每一刻的温暖,

跟孩子并肩面对每一次困难,并从中收获生命的启示。

这礼物会陪伴孩子始终,即使我们离去。

他们面对无论怎样的未知,

都会有从心底深处升腾出来的暖意,

足以抵御生命中任何寒潮与低谷。

这难道,不是我们真正想要送给孩子的,

幸福的一生。

read more :

    公众号文章归作者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

    若转载务必经过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