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法宝—延迟满足,90%的家长都做错了!

作者:恩恩心理 02-13阅读:4120次

2018 狗年大吉 HAPPY NEW YEAR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每位父母都在育儿的路上摸爬滚打过,看育儿书籍,泡育儿论坛,学习各门各派的育儿经。每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只要觉得有道理,我们就容易盲目用在孩子身上。

文沛的儿子今年4岁,行为规矩,很少哭闹。说起带娃妙招,文沛有条“制胜法宝”:延迟满足。

当儿子还是个小婴儿时,想吃奶要扯着嗓子哭够好久才会等来妈妈的怀抱;想要某样玩具,玩具就在手边文沛也会等一会儿才拿给他。

一个看起来很有自控力的小男生就这样炼成,文沛对自己的教育成果相当满意。

一天我们聚餐,文沛去洗手间,孩子看妈妈走远,立刻抓起刚才妈妈不许他吃的零食塞进嘴巴,然后又抓起一把。等文沛回来,儿子又变身乖宝宝。

餐后大家逛商场,文沛的儿子站在一排玩具车前,眼睛放光,文沛像往常一样转身离开。我在不远处,看到文沛的儿子在妈妈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车一脚,又把一排玩具车都推倒,才紧跑几步跟上妈妈。

这个妈妈引以为豪的乖孩子,长久以来压抑自己的欲望,不敢对妈妈提

要求,也不敢反抗妈妈的命令。只能通过极端方式发泄情绪,甚至跟妈妈相处时都透露着疏离和冷漠。

这一切,都是被误解的“延迟满足”惹的祸。

1

延迟满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重现一下试验过程!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有三十二名孩子参与了实验,最小的3岁半,最大的5岁。

实验的过程是,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孩子们最爱吃的东西——棉花糖、软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

一是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托盘里放的食物,但不能有另外一份的奖励了;

二是假如能忍耐十五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的食物,追加的一份是对他忍耐和等待的奖励。

不要感觉15分钟很短,让一个3岁孩子等待15分钟,不亚于让一个成年人等待2个小时。

结果,大多数孩子都坚持不到五分钟就选择放弃,把食物吃掉了。只有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的漫长煎熬,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这次实验之后,先后有六百多名孩子参与了同样的实验。

十八年之后,研究者对当年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为出色,在美国高考(SAT)中的成绩更优秀。

到四十三年后的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们都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最高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些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也确实比较成功。

根据这个有趣的实验,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孩子在四五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人生可能更精彩。

于是很多家长都兴奋不已,以为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灵丹妙药”,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延迟满足实验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误解了实验本身的内涵。

延迟满足的重点不是延迟,而是满足感。

就是尽管结果推迟了,但获得者还是会有满足感。就像很多人的爱情虽然来的晚,但依然满怀感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不是得到后满腹怨恨“老天特么亏欠我太多了”!

米歇尔的实验说明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当一个人用理性推导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论时,能否行动并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早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常识。

2

敲黑板之一: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为此负责

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实验中孩子们都是“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和选择的。整个过程中,孩子是绝对的主导者,由他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并为结果负责。

是马上吃了解馋,还是忍耐一会儿多吃一份,一切都由孩子自己说了算,实在忍不住,中途改变主意也是可以的。实验结束后,没有任何对孩子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没能忍住馋,不会受到任何批评;能忍住,也不会得到任何表扬。

马上想吃掉食物,是出于生理冲动、生物本能;为了获得双份食物,去忍耐十五分钟这个决定,则属于理性和智慧的运作过程。

孩子们从这个亲身经历的实验中会尽量分析所有可能的结果:虽然马上吃掉心爱的美食很解馋,当时很开心,但如果再忍一会儿,得到双份的美食,那种快乐会更大。

从作出决定到实现目标的过程,锻炼了孩子内在的意志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应变能力。在这难熬的十五分钟里,孩子必须想出办法分散注意力,让时间过得快点,让自己不至于太难过。

最终的结果是,运用智慧且意志力坚强的孩子不但得到了双份美食,还得到了成倍的快乐。更有益的收获是这些孩子在心灵上获得了一份难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对他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这些孩子成人后比较优秀,也就容易理解了。

3

敲黑板之二:判断孩子“想要”是基本需求还是欲望?

孩子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是成长中最基础的部分,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生存安全感。超出生存安全感之外的东西,属于欲望。

对孩子的欲望处理得好,可以“化诱惑为动力”,但如果对孩子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或置之不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婴儿起孩子的吃喝玩的需求被妈妈无理由拒绝或延迟,孩子会对生存环境充满不安和恐惧,精神安全感也很难顺利构建。有些宝宝出现较强攻击性,也和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有极大关系。

我们是孩子的全世界,在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却总说不可以,甚至不理睬。孩子哭闹没有用,挣扎没有用,渐渐地,因为妈妈的持续否定,孩子认为自己“想要”是不对的、羞耻的。

这种羞耻感,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严重者导致成年后无法清晰对他人表达自我。

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学会适应各种生存规则,需求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想办法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不能满足。

我们的孩子不是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父母的教育理念终将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要盲目轻信任何一种实验理论,你的爱才是孩子该接受的最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