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共情”没效果,你的方法是假的吧!

作者:育儿团 02-21阅读:3372次

作者:许宁

来源:知子花家庭教育(ID: Lifetree-edu)

最近,跟一位学生家长聊天。这位妈妈最近快憋出内伤了,于是找我来抱怨:

自从上了三年级,孩子的情绪开始变得不稳定,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发脾气;

跟同学玩不开心了,回家发脾气;

遇到什么事,回家都得耍一阵小性子……

这不是,有一次回家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怎么了,说是在学校跟同学因为一本漫画书闹了不愉快,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跟孩子说:“我理解你因为最喜欢的漫画书被同学弄坏了不开心,但是你不应该把漫画书带到学校去……”

说了一堆之后,孩子还哭上了,而且哭个没完。

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可能很多家长都遇到过,想要跟孩子共情,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共情”,这个词近两年有点火,对于我们这些小时候散养长大的新手爸妈来说,这个词简直是开天辟地般的存在,所以也在各路育儿理念list里也被置于了相当高的地位。

但你真的会共情吗?

给大家讲个故事:

这位爸爸的一句话就道明了共情到底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跟孩子——同步。

而像前面这位妈妈,不管孩子任何情绪就只是扔一句“妈妈理解你,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共情,而是“假共情”,只是我们伪装的共情套路。

我们并没有对孩子做出他们需要的共情,是我们对共情做出了自以为是的错误解读。

那到底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共情呢?大家可以参考下面的几个方面:

1

先会听

再感受

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情绪不太好,我们可以先试探性问问孩子:妈妈看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你愿意跟妈妈说一下吗?

孩子可能会说:今天在学校,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批评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了:你怎么就不能让人省点心,上课不好好听课说话,被批评也活该……

所以你看到了吗?孩子都还没有说完,就被你打断了,估计也就不想说了吧?

但事实是上课时同桌总是跟他说话,他跟同桌说,下课再说吧。这一幕恰巧被老师看到,所以老师当众批评了他。

好的共情需要做到认真倾听。

80年代著名的情景剧《成长的烦恼》中,当父母和最小的孩子Ben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地把他抱到一个桌子上,让孩子和自己能够平视对方。这个动作特别吸引人,因为这第一次让大家知道跟孩子讲话要这么认真,要专心、平等地互动。

接下来,可以帮孩子命名他的感受,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够精准地命名他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总结。

比如:今天上课说话,不是你的错,你的本意是不让同桌说话,妈妈理解你的感受,觉得自己被批评的很冤枉。

可以用你的手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一些力量,帮助他走出不良情绪。

拍肩膀也可以跟孩子建立联结:当你开心时,妈妈爱你,当你不开心时,妈妈理解你,当你痛苦时,妈妈也依旧爱你。

2

共情不是告诉孩子“我理解你”

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我理解你”这些听起来很“对”的话,而是让孩子体验到“你理解他,即使他现在处在负面情绪中,他依旧是被你接纳,被你爱,被你认可的。

给孩子体验负面情绪的权利。当他特别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会有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是自然的;他以为自己这次的考试可以做得很棒,拿到100分,结果失败了,感受到很受挫也是自然的。

孩子很生气,很愤怒,不想说话,或者是想扔东西,我们就让他先发泄一下,让孩子去经历和体验这种负面情绪。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膀,一个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给他无言的陪伴。

等孩子从受挫折的情绪中走出来,我们再跟孩子一起分析,这次考试,虽然没有拿第一,但是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妈妈觉得你继续坚持,下次就有机会100分的。

“共情”是对人要求很高的能力,心理咨询师都需要训练多年才能真正掌握如何与别人“共情”。

如果你想要和孩子共情,却发现很难,这里介绍3个小技巧。

这3个小技巧是3句话,如果你想和孩子共情,就用上这3句话,有时会收到魔法般的效果。

第一句:我想你也很难过/难受吧?

第二句:我想你那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

第三句: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这样。

其实这3句话可以用到很多人际冲突中,可以用到各种需要你和对方“共情”的时候,未必仅限于亲子关系。

希望大家好好用起来。

文章来源:知子花家庭教育。知子莫若知子花,知子花家庭教育,国内领先的家庭教育机构。

作者简介:许宁,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知子花教育资深讲师。擅长领域:青少年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考试焦虑、儿童习惯培养等青少年成长问题,以及亲子关系。

编辑:彭颖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