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脾气,你理解坏情绪背后的原因吗

作者:父母必读 02-26阅读:2793次

提问

女儿4 岁多,最近总是喜欢耍小脾气。早晨起来会说:“怎么又是这套衣服啊?”吃早饭时会说:“我不想喝牛奶。”下午画画时又说:“画笔怎么总掉地上啊!”就这样,每天一副不高兴、不满意的样子。搞得她姥姥也会受传染,总在找生活中不高兴的地方。我会鼓励她把不高兴说出来,但无济于事。她每天这样,我老公就烦了,严厉地和女儿嚷嚷一通,但也好不到哪去,最多半天,她就又变成蓝精灵里的“厌厌”了。

专家解答

宝宝时不时地耍小脾气,是很多父母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为何头疼?分析起来不外乎有两点:

一是面对处于坏情绪中的宝宝,父母感觉自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二是父母通常不愿意接受自己有时候竟会在孩子面前无计可施,没有应对策略。束手无措是一种无奈的心理状态,这种体验会让家长产生挫败感。家长受挫后就会愤怒,于是会采取带情绪的方式,而不是理性的方式回应孩子。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2岁多的小家伙在哭,他的爷爷在旁边不解地说:“ 刚才还好好的,干吗闹脾气呀?!”小家伙听到话后,马上接上一句:“ 奶奶压着小兔子!” 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的玩具兔子在我的身后。这个过程是小家伙闹脾气在先,找理由在后。但是,连2岁的孩子都知道为自己的坏情绪找个理由,使自己的哭闹变得合理化,更何况4岁多的孩子!

以此类推,我想遇到孩子闹脾气时,父母不是首先想该怎么办,而是先要理解孩子的坏情绪。

其实,不论孩子以什么理由哭闹,理由本身都并不重要,父母也不必过于关注孩子说出的理由,更不必纠缠所谓的理由对与不对。此时,理解孩子也有不开心、有坏情绪的权利很重要。父母要接纳孩子的坏情绪,不急不躁,在观望、等待“风暴”自行减弱后,再去安慰孩子。

人之初,唯有哭与生俱来。在成长的过程中,情绪、行为及言语日渐发展,当一个人能越来越多地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也就是用“说出来”解决问题时,其人格就是成熟完善的。父母鼓励孩子有事说出来是对的,但有可能孩子年龄还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还不能准确地做到说出来。

在大家庭里,养育只靠一个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需要家庭主要成员协同配合。如果老人也是日常孩子的主要抚养人之一,那么孩子也许是在和老人的共处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不良情绪的表达方式。这一点可能老人并不自知,父母也没有察觉,但孩子被动接受的能力却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讲道理和提要求,身教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力更为重要。

Believe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