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告诉你:幼儿学会走路后,父母一定不能忽视的“认路能力”

作者:诺妈家有男宝 04-02阅读:421次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催熟了早教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们花不菲的价格为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报名各种培训课程。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来越被重视,孩子的生活生存能力却往往被忽视。而在关键时候,一个幼龄宝宝,他能否具备一些基本生存能力,比如——认路能力,却关系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看到一条让人颇感欣慰又深受感触的新闻:

前两天,杭州一个3岁的小女孩在外婆家后门不见了踪影,孩子离开家长视线,前后不超过7分钟。但是将近1000人的搜救队伍,却没有找到孩子的踪迹。

所幸,在走失15个小时后,这个小女孩,在1公里外的山林中的坟地里被找到。当搜救队员找到女孩的时候,孩子正蜷缩着身子在坟堆安然睡觉。孩子没有受伤,情绪正常,实在是不幸中之万幸!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还有从义乌赶到的奶奶,看到孩子,一个个哭成了泪人,孩子走丢的这一夜,估计是他们这辈子最难熬的一夜了吧!

惊吓一场,幸亏结局令人释然。透过这个事件,却给我们家长敲响了一个警钟:早期教育中,一定不能忽视的对孩子的“认路能力”培养!

想起了一生培养出五个博士子女蔡笑晚先生分享的一个育儿智慧,其中有一条就是对孩子认路能力的培养,他说:“对于孩子的辨别道路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升孩子各方面的整体能力。同时,我们悟出一条真理:人生的路本来就是从不会中走出来的。”

蔡先生遭遇过孩子“走丢”事件,并且不止一次走丢,最终都以孩子自己找回家门而告终。

有一次,妻子哄三儿子睡觉。当时不满两岁的二儿子本来也在睡觉,睡醒之后,一个人感到无聊,知道爸爸在不远处的诊所,于是竟然一个人独自跑到诊所找爸爸了。看到儿子独自进门的那一瞬,蔡先生非常惊讶,因为从家到诊所有一里多路,途中要经过一座用竹竿子搭成的很高很窄又很长的桥,大人过桥都有点害怕,这个不满两周岁的孩子竟能独自走过来。

还有一次,同样还是二儿子,大概四周岁那年,全家去乡下亲戚家做客,两家之间需要搭坐渡轮。回家的时候,码头上人潮拥挤,蔡先生一时疏忽忘了抱孩子上船,等发现的时候,轮船已经离开了码头。于是蔡先生只能大声呼喊,让孩子先回码头附近的亲戚家。孩子答应了,蔡先生也没放心上,结果三个小时以后,孩子竟然独自推门进来。原来,儿子没有回亲戚家,按着轮船的方向,走了十五里路赶回了家。孩子说之前乘过很多次轮船,熟悉了这一路环境,凭着从小培养起来的辨别道路的能力,他竟然从方向上判断出该怎么走,最终独自一人大胆地走过来。

且不说家长的疏忽,和几十年前社会环境的不同,仅从孩子认路能力来讲,这完全受益于蔡先生从孩子学会走路开始,对孩子进行的“认路能力”培养。现在的社会不安因素越来越多,为了孩子人身安全,我们更有必要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认路能力”,是早教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

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认路能力”的培养呢?其实一点不难,做个有心的父母,三个关键词“散步”、“路标”、“带路”,就能做好这项教育工作。

散步。当家庭几乎都拥有了汽车,开车出行成为家长们的第一选择。那么就换一种方式,多陪孩子散散步,让孩子在行走中加强空间观察能力,这比让孩子在书本上辨认东南西北,会区分左手右手强百倍!

路标。家长跟孩子一起散步的过程中,把握好教育时机,看到一些标志性建筑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给孩子指点,告诉孩子,这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经过十字路口,则告诉孩子,不同的方向分别通往哪里。

带路。家长陪孩子在某一条路走过几次之后,可以主动让孩子做个小向导来带路。特别是到了岔路口,先考一考孩子,让孩子有意识地进行判断,从而提升道路识别能力。等孩子熟悉之后,家长不妨再换一条路,到达同一个终点,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行走中,锻炼孩子灵活机变的能力。

(家有男宝,欢迎订阅同名微信公众号“诺妈家有男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