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恭喜你,这是好事,让科学来告诉你答案

作者:娇娇妈 04-18阅读:2046次

我们从儿时的路走来,多多少少听过这些话语:

性格决定命运,内向成不了大事;

三岁定八十,性格内向一辈子没出息;

性格不好,小时候一定有过童年阴影;

内向的人都胆小、懦弱、好欺负......

所以,当我们深爱的孩子性格内向、胆小怕生时,我们如此惶恐和担忧:

比如遇见熟人亲戚不爱打招呼;
比如一到人多的地方就躲在家人身后;
比如不和同龄的孩子玩,而是躲起来;
比如做什么事都要问父母,不敢独自完成。
比如不爱说话,不喜欢麻烦别人,一个人躲在角落。

苏珊·凯恩曾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曾说:

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致力于研究人类唾液腺会分泌多少唾液的人,同样也需要能用文字来剖析小孩心思的人。

看过苏珊·凯恩在TED关于《内向性格的力量》的演讲后发现,内向的人竟给世界带来了惊人的天赋和能力,这是值得鼓励与分享的。


每个人心中对于性格的判定都有不同的标准。

有人认为孤僻、腼腆是内向的代名词、沉默寡言是内向的显性特征、默默无闻是内向的低调表现......

有人认为热情、活力是外向的判定标准、滔滔不绝是外向的必备技能、笃定沉稳是外向的竞争优势......

正如苏珊·凯恩在视频中所表达的那样:

内向,只是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空间中无尽遐想;

内向,只是因为不想被打扰,只想做自己的事情;

内向,只是希望内心更平静,能更清醒地做决定。

所以,不要因为别人的心理暗示就轻易的判定性格内向注定失败,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善言谈与表现力弱就怀疑智商,更不要因为孩子反应慢半拍就呵斥笨拙。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排挤与歧视:

1、社会舆论的压力

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深远的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本身也是一个腼腆而矜持的人,他在研究中发现:

“我们现在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在给那些有着咄咄逼人性格的人、那些‘拼命三郎’太多褒奖。”

在1922年伍德伯里香皂的广告中有那么一句:

“陌生人的眼睛,敏锐而挑剔,你敢骄傲、自信而无所畏惧地迎向他们吗?”

以及威廉斯剃须膏公司的广告中,一个头发光滑、留着胡须的男人告诫受众:

“让你的脸来反映你的自信,不要担心。往往别人评价你的标准是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点,事实就是如此,那些外界的舆论无不一针见血地戳穿内向型孩子,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让他们挣扎、敏感、自卑,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内向性格的误解。

2、内向者本身的矜持和毫无根据的尴尬

荣格曾说,正是这些内向者的“矜持和毫无根据的尴尬,引起了现今人们对这种性格类型的偏见。”

在维也纳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畅销书《理解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的封面上有提到过这么几个问题:

你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吗?


你畏首畏尾吗?


你逆来顺受吗?

阿尔弗雷德解释说,所有的婴儿和儿童刚开始都会有自卑内向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成长在大人或是兄长的世界里。

在他们正常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们会学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他们对目标的追求当中。

但如果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走了弯路,他们很有可能被本身的内向的性格侵蚀从而产生自卑,这也就是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造成的沉重负担。


内向型的孩子并没有错,只是,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排挤的尴尬,更好地让他们渐入佳境呢?

1、教会孩子克服社交心理障碍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内向不是交际的障碍,想要成为社交高手并非一蹴而就,不想让性格因子滑向负面,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克服心理障碍。

赛·约翰逊有句名言这么说:

“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实新交,就会很容易感到孤单。”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抛弃或被拒绝与某个团体之外,他便会产生孤独感,精神受到压迫,重则走上自杀的道路。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外交家都是内向的人,比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尽管内向的人和外向的人交际方式不同,内向的人不爱说话,朋友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内向的人交际能力差。

踏实可靠、与人为善、诚实守信,这些都是内向型人在社交当中的优势。

2、教孩子学会说“不”

内向的孩子在拒绝别人时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也与当今社会从众现象离不开关系。

不敢和不善于拒绝别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带着“假面具”生活,活得很累,而且容易迷失自我。

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学会拒绝,学会摆脱这种“无力拒绝症”,让孩子摆脱自卑、自责的心理。

学会委婉的拒绝同样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保持简单的回应:

如果孩子要拒绝,要让他坚决而直接,比如:

感谢您看得起我,但是我现在不太方便。


对不起,我不能帮忙。

并教会孩子学会用身体语言强调“不”,不需要过分道歉,因为拒绝本来就不需要得到允许。

给自己一些时间思考:

打破好好先生的观念,不能凡事都马上回复“是”、“好的”“可以”等等。

而是教会孩子学会留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回答。

在空闲时刻思考,会更有信心拒绝。

区分拒绝与排斥:

教会孩子明白:当说出“不”时,不是在排斥这个人,而仅仅只是拒绝请求。

通常通情达理的人们都会明白,你有拒绝的权利,就像他们有权利请求你帮忙。

不要为拒绝他人而感到愧疚,做回自己。

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更好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加自信。

荣格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向者,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向者,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人,那他必然是个疯子。

请告诉孩子:

你不用因为别人的另眼相待而惊慌,

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各有各的标准与判断。

你只需做你自己,

不用艳羡他人,

不用模仿他人,

不用成为他人,

你本来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相信自己。

此文为《娇妈问答专栏》提问文章,提问留言截图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