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了很多学习计划,可为什么总是完不成?明明平时学习得也很辛苦,为什么成绩还是在下降?我们先来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你的孩子有拖延症吗?
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怎样帮助孩子改善拖延症?
1
我们收到一位两年没有回家过年,陪伴自己儿女的父亲给我们留言:
我已经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每次下定决心回去,咬咬牙又忍住了,总是想再等一等,想再多挣点钱回去,给我儿子女儿带点好吃的好玩儿的。我的手机里现在还有我儿子刚出生时的哭声和我女儿唱的歌,这是我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动力。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要听一听。我要努力多攒点钱,以后让我的孩子都能上学,父母能穿暖吃饱,这是我现在最大的理想。
我原来在河南老家是种地的,一个月下来连家里的基本花销都承担不起,常常问人家借钱都是借了东家补西家,每天都掰着指头过日子。我不想让父母还有我的孩子过得那么窘迫,于是决定和爱人北上打工。刚来北京第一个工作是做建筑工,后来干了快半年,钱没挣上,工头拿着我们几个老乡的工资跑了,第一年的春节,我和爱人挤在不足5平米的地下室吃着泡面熬过去了。
记得大年三十那个晚上,我往家里打电话,儿子刚满 3 岁,把电话抢了过去,问我 :“爸爸,你为什么都不回家?你是不是要一直住在电话里呀?”我的心当即被针狠狠地刺了一下。沉默了很久,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女儿今年上学了,我问女儿以后想干什么,女儿想都不想就说 :“我要当飞行员!”我问她为什么,她开心地说,“这样我就能“嗖”地一下就飞到北京去看你和妈妈了。”心里那种心酸和无奈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如果问我现在最想干嘛。我最想挣到足够的钱,不用再为家里的基本花销忧心 ;不用再因为交不起学费为借钱四处奔波 ;不用再为回一趟家做这么多内心的抗争。我想呆在儿子和女儿身边,告诉他们,“爸爸一直都在你们身边。”
刚刚看到这位父亲的来信,感受到了一位爸爸对家庭的担当,对孩子满满的爱。当然,给到我们更触动的还是,孩子的呼唤,父母的无奈。孩子的成长是一次性“交易”,父母总是以没有足够的物质积累为正当借口,而将与儿女的见面时间一拖再拖。这是社会型拖延症的表现。
在成年人中拖延症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都很普遍。
不仅仅是成年人,很多家长也给我们反映过小孩有做事拖拉磨蹭,学习成绩下滑厉害的现象,家长焦虑不安却也无可奈何。
总结了一下,小孩子的拖延大概有这几种情况:
小G今年10岁,读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打开IPAD玩游戏。家长要是让写作业,他就说吃完饭再写作业。吃完饭呢,他说吃太饱了,先休息半个小时,就打开了电视机。电视节目通常半小时是看不完的,磨磨蹭蹭地每天到八九点再开始写作业。周末放假,每次都是挨到星期天下午才开始写作业,之前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
小M今年读三年级,是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子。每天放学,妈妈让写作业,她都乖乖地掏出作业本。但是每次到吃饭的时间,妈妈一看,啥都没写,就写了几个字。吃完饭继续写作业,妈妈在旁边督导。小M总是写几个字就擦掉,这样反反复复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作业也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妈妈在旁边不停地催她快点写,但小M只是继续磨蹭。
小C今年读五年级,是学习委员。她的字写得很漂亮,但总因为一些小事浪费时间。比如,写数学作业的时候,草稿本用完了她要停下作业下楼去买一模一样的草稿本才肯继续;削铅笔的时候必须削到最尖最细,如果戳断了也要再次削到最尖最细。小C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往往一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最终要花费两个多小时。
以上三个小例子基本囊括了孩子拖延现象的所有典型。
用一句话说明,那就是:孩子越拖,家长越急;家长越催,孩子越拖。
2
美国心理学家Timothy Pychl的研究发现,那些严厉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养出拖延的孩子。
因为严厉的父母并不懂得与孩子沟通,他们只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孩子在不得不执行命令的同时,只能采用拖延战术了。
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被动攻击的行为,以此来反抗他人对自己的控制。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识到,轻微的拖延是完全正常的。毕竟,待在舒适区是人类的天性,作为大人的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拖拉的习惯,何况是心智未成熟的小孩子呢?
当然,确实有一些孩子的拖延状况比较严重。曾经有位妈妈跟娇妈反映,说她的儿子从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自己根本不用操心;后来发现孩子学习时有严重的拖延现象,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改不过来,结果考试成绩是急转直下,竟然到了班级倒数十名。
对于这种比较严重的,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拖延症,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小孩子的拖延症是怎么形成的?
经过心理学家们的分析,孩子的拖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这些:
一、你的孩子可能不够自信
当孩子认为功课很难,自己搞不定时,拖延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上文中的小M,她通过磨蹭,在这项作业上消磨掉很多时间。这种时间上的投入能够给她精神上的安慰,她在内心暗示自己,我已经努力了呀。那么,这种拖延就是她战胜自己内心对功课的恐惧感的法宝。
二、你的孩子害怕失败挫折
假如你的孩子曾经在学习或者课堂上受过挫折,TA非常抗拒这种感受。当TA预期做作业的结果可能出现同样的情况时,他就不愿意面对作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拖延症。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是拖延症,实际原因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比较低。
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有段时间回家只做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要玩到睡前才拿出来。家长询问原因,才知道原来前段时间数学没考好,老师在班上点名批评了他。从那天起他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总是怕自己又考不好被老师批评,于是,就采用拖延的办法来逃避问题。
三、你的孩子压力太大
假如孩子在学习上的压力太大,当TA面对功课或者作业时,大脑已经条件反射地开始紧张。这时候,平时缺乏关怀的孩子更容易自责和自我批评,但这种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会进一步引发焦虑,从而加深了拖延的程度。那些“河东狮”式家长的孩子,如果有拖延症,很可能是这个原因。
四、你的孩子是完美主义
上文中的小C,就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内心害怕失控,只有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的时候,TA的内心才有安全感。对无关紧要的事情追求完美,势必会造成拖延。
3
心理学家Ariely 和 Wertenbroch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的习惯性拖延是可以被改善的。作为家长,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改善问题。具体怎么做呢?
一、停止做一个严厉的父母
别再对你的孩子太过严厉了。很多父母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这也不准那也不行,孩子做任何事没有达到要求就一顿数落,更有甚者会体罚孩子。
孩子在这种严厉的氛围下,很容易养成逃避拖延的性格,同时也不愿意去表达,喜欢沉默寡言。学会做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给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是改善的第一步。
二、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
一般来讲,拖延症孩子的父母往往也不是行动派。比如,当孩子应该要写作业的时候还在看电视,很大的可能性是家长本人也想看电视;或者孩子看到家长在玩手机,TA自然认为自己看电视是无可厚非的。
让孩子不再拖延,大人要首先戒掉自己的陋习。自从娇娇上了小学,每天晚上我都不再看电视。吃完晚饭,娇娇看到我看书,她自己就乖乖地开始写作业了。
三、把大目标分解为小任务
现在的孩子家庭作业量都很大,常常会超过小朋友的接受范围。这种时候,孩子会对目标产生恐惧感。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帮孩子把家庭作业这个整体目标分解成单个的小目标。
比如,前三十分钟做语文作业,完成后奖励十分钟休息或者做个小游戏,再三十分钟做数学,奖励十分钟休息,以此类推,目标就不难执行,也减少拖延了。
四、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拖延症本质上是一种逃避行为,逃避的原因比较多的成分是孩子害怕失败。
当我们告诉孩子,失败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如何去进步,这时候孩子才不会恐惧失败,也不再逃避了。只有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不会时时惊恐。
五、教会孩子必要的技能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没有掌握操作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家长就必须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样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样洗漱才能不浪费时间,怎样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
另外,对于一些手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还应当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训练,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六、消除分心因素
比如孩子进餐的时间可能正好是电视里播放动画片的时间,于是许多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就边吃边看起来了,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会吃得很慢,这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关掉电视机,或者把进餐的时间要么提前要么推后。
再如在孩子学习时,家长应当尽量给他创造一个较为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这时家长不要上网玩游戏,不要给朋友打电话唠嗑,不要不时地去问寒问暖,即使是在做家务也要尽量防止发出很响的声音。
七、拒绝包办代劳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由于害怕孩子上学迟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却在一旁依然慢条斯理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动作磨蹭一点没关系,到时候妈妈会来帮我的,反正上学是迟到不了的。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须剔除对他的多余的关爱,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更不能因为看孩子干得慢就包办代替。
看到这里,不知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解决孩子的拖延症,归根结底,还是要我们自己成为合格的父母。
给孩子更高质量的爱,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理解和尊重,能够改变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家长们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给孩子贴上“拖延症”的标签,就好像所有的结果都是孩子的错,跟我当家长的没关系。家长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甩锅,推卸责任。
拖延磨蹭并不是什么病症,只是人性的弱点。希望家长能够意识到孩子拖延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孩子培养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给TA们贴标签。
文章来源|本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