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好教育却教出坏孩子,藏在家庭内外的教子误区

作者:幼儿说 05-19阅读:3576次

【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最近有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了她任教的学校的一个奇怪现象:

她班上讲台的粉笔连续丢了好几盒,后来抓到了偷粉笔的孩子。后来校长为了教育好全校孩子,在一次全校早操后做了这样的批评:“我们有个班连续丢了好几盒粉笔,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非常糟糕的影响……”结果没几天,学校好几个班都出现了偷粉笔的现象,并且也抓到了相应的偷粉笔的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去年,我们小区的芒果树下拉出了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小区很多孩子爬树摘芒果,已经破坏了小区的绿化环境,请家长监督。”孩子爬芒果树的现象有没有减少呢?没有,事实上,听说爬树摘芒果的孩子反而变多了 ,还有一位7岁娃从高高的芒果树下摔了下来受伤。

一位二胎妈妈告诉我,前几天大宝偷吃放在冰箱顶上的糖果,被妈妈严厉批评。后来二宝从外面玩耍回来,妈妈也告诫二宝,说哥哥已经偷吃了很多糖果,会吃坏牙齿,让二宝也不能偷吃。没想到当天晚上,妈妈发现冰箱顶上的糖果罐都不见了,审问大宝,大宝委屈说自己被批评后再也没拿,最终妈妈在二宝的书包里发现了糖果罐,并且已经被吃了不少。

这不是都在教育孩子吗?为什么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到底哪里处问题了?

先给大家说一个民间故事。

话说古时候有个人叫张三,好不容易积攒了三百两,害怕被人偷去,放床底也不是,放米缸也不是,思来想去,想出了个妙招,他把三百两银子在后院挖了个坑埋了,因为害怕被人偷去,还在墙根贴了几个字:“此地无银三百两”。他的一举一动被邻居目睹,邻居随即把三百两偷走了,因为害怕被发现,也在墙根贴了几个字:“隔壁王二不曾偷”。

虽然我们现在的人没像张三王二那么傻,但是却做出了张三王二那样性质的举动,并且这种现象不少见!

心理学家的试验

心理学家鲍勃.恰尔迪尼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石化森林国家公园做过一场“文字游戏”。

因为公园的石化木经常被人偷,所以森林公园拉出了一条横幅,希望阻止石化木继续被盗的现象。拉出的第一条横幅是这样的:“以往很多游客都拿走了石化木,已经改变了石化森林的自然面貌”,公园管理人员满怀信心,期待石化木盗窃事件减少。但没多久公园管理人员大失所望,偷取石化木的人反而翻倍。

公园管理人员慌了,请来了恰尔迪尼,他把横幅改成了这样:“为了保护石化森林的自然面貌,请不要拿走这里的石化木”,奇怪了,偷窃案件大大减少。

公园管理人员不服,你写的跟我写的有啥区别,为啥就这么管用?

别让孩子陷入从众风险

有时候其他孩子们的不良行为,父母“不提”好过“提”,否则孩子们容易“有样学样”,产生从众效应。小明从没写作业,我也可以试试不写?其他小朋友都在偷芒果,我不偷就亏了!你看人家小马欺负同学,我也可以啊!谁谁上课在课本夹手机玩游戏,我能不能做?

即使“提”,也不要跟孩子强调现象,不要让孩子误以为很多人都这样做,更不要让孩子认为那是正常现象。所以,有时教育孩子可不是随便来。正如恰尔迪尼说:“你不想让人做某事,那么就不要告诉他们别人正在做。”

教育孩子的方式:强调怎么做会更好

公园标语的不同,为啥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其实便是“宣传”消极现象与阻止消极现象的本质区别,幼儿说提醒,虽然公园管理人员的本意并不是“宣传”消极现象。第一条标语给小偷传递的信息是,现在很多人在偷石化木,我不偷会吃亏啊;第二条标语提出了公园希望人们如何做,倘若再加上“严惩”字眼,效果可能会更棒。

同理,上文第一个案例,如果校长说“我们抓到了小偷,并且已经做了严厉的处分,包括什么什么的处分”,同样能阻止孩子们的从众后果;如果小区的标语改成“为了保护绿化环境,别爬芒果树,家有孩子的请监督”;如果二胎妈妈直接对二宝说:“吃糖会严重损坏牙齿,不要吃过多的糖。”

所以,与其告诉孩子一些不良行为,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父母的期望,跟孩子强调怎么做会更好。

一点提醒

幸运的是,父母教育孩子,没有像户外的横幅、校长的讲话那么古板和单一,幼儿说认为父母对孩子信息的传达是多方面的,可能在前一刻警告孩子说“哥哥已经偷吃了过多的糖”,后一刻便会说“我希望你不要学你哥哥,否则你将受到怎样严厉的惩罚”,大多数孩子会照做。所以,有时候父母教育孩子的说话方式,将决定教育效果。

不过,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父母,不要让孩子受网络的一些反效果的视频的影响,比如那些本意是为了宣扬反校园欺凌的视频,却让孩子了解到更多的其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欺凌……

本文关键字:教育误区、亲子心理、语言艺术、幼儿教育、家庭早教

幼儿说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二胎妈妈、专注亲子心理学,从儿子的故事书模仿来的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