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自开播以来,便俘获了一大批观众。
只看美剧的同事在追,拒绝看肥皂剧的男士在追,就连看抗战剧的父母也在跟着追,可谓男女老少通吃。
仔细揣摩一下,整个剧情还是很怡人的,有美貌,有奋斗,有爱情,有欢乐,有故事,有圆满,当然还有受虐。
说到受虐,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樊胜美。她的故事大抵是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一部分。
说的惨一点,她的生活里也只剩下烦了。
父母男权思想深根蒂固,在他们眼中,女儿樊胜美就是一颗摇钱树,家里擦屁股的事一定是留给女儿的。
哥哥整天好吃懒做,除了惹事也没剩下什么了,嫂子可有可无,做着一份钟点工的活,一有事就哭着往娘家跑,指望她改善家庭,恐怕是不行了。
除了哥嫂两个歪枣子,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侄子,目前看来,抚养侄子的责任怕是会落在樊胜美的头上了。
樊胜美虽然身处上海,月入1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每月的工资,除了给家里补贴生活费外,偶尔再填几个坑,也所剩无几了。
31岁的她,没有存款,没有男朋友,有的是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繁琐家事。
樊胜美的命运之所以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恐怕除了同情樊胜美的遭遇外,更多的是观众自已也是深有体会,才会引起如此同情,只是没有那么极品而已。
01
看到樊胜美母亲恳请女儿帮助哥哥的嘴脸,我们既愤怒又无奈,愤怒的是她父母的自私,无奈的是樊胜美软弱的应对态度。
人格心理学有个理论,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与处人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
樊胜美从小生长在男权思想的家庭里,以至于,她的潜意识里也跟父母一样,遗留了男权的遗毒。毕业后到现在还未斩断父母索要的物质链,正是她的这种价值观,助长了父母的得寸进尺,无休止境。
百善孝为先,樊胜美的孝更多的是愚孝。
她明明自己心力不足,无法支撑一家五口的赡养,也知道父母溺爱哥哥是不对的,但还是一味的满足,这不是愚孝是什么。
而樊胜美的父母看似是重男轻女,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他们是一种养儿防老的思想。
父母对儿子可以倾尽所有,而对女儿索取无度,是因为他们相信,将自已的社会资源投资给儿子,就可以让自已在未来获得更多养老、保险等长期回报。
农村有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趁着女儿还未嫁人前,尽量索取,因为一旦嫁人就成了外人,对自己的养老一点也用也没有。
这种思想,不只存在剧情里,现实中很多,我身边就有。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不久就准备跟大学恋爱的对象结婚,当她跟家里提出要结婚时,家人的态度是反对的。
她的妈妈告诉她:“我们辛辛苦苦把你送去读大学,你毕业就结婚,家里一点都没帮衬。弟弟书读的少,现在靠给人家做苦力活,我们还指望你帮他一把的。”
同学听完后,蒙在被子里哭了很久。
同学父母之所以对女儿倾尽所有,送她读书,目的是为了将来帮衬家里,帮衬弟弟。他们把弟弟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
这样的爱,对于我同学来说却是负担。
与其说他们重男轻女,只不过是养儿防老的思想作祟罢了。
02
在一个大V的评论里面,看到这么一段话。
我家,鲁西南农村地区,那里很穷,重男轻女特别严重,和我差不多的女孩在十多岁就辍学出去打工了,理由是要给家里的弟弟挣钱盖房子。
我爸妈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跟我提及了这种事,我很认真的跟我妈说,我长这么大花了你们多少钱一分不少的还给你们,然后我们断绝关系。
从此我爸妈再也没在我面前说过类似的话,我上大学后,从大二开始学费生活费全是自己拿,结果就是我爸一改往日在我面前说一不二的作风,开始变得尊重我。
我也有弟弟,我初中高中都是小县城上的,没讲过大世面,我家条件现在都不好,为什么我走上了和我儿时伙伴不同的路呢?仅仅是因为父母吗?更多的是在于自己把。
你要是硬气,那你的路相对而言肯定要顺一点。所以我看不清樊胜美这样的人,不要说是环境造就的,是你自己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说实话,还是挺赞同这位网友说的。
是啊,凡事皆有选择,唯有亲人不可选。
我们无法改变他们是父母的事实,也没办法改变他们陈旧的思维模式,因为是那个年代的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认知落后。
而我们是意识觉醒的,我们虽然改变不了他们,但却可以改变应对他们的方式。
樊胜美跟大多数辍学打工,为家里填砖加瓦的女孩子一样,他们缺少一种坚硬。
他们一直徘徊在孝和义的边缘,无奈的忍受孝道的鞭策。
《欢乐颂2》樊胜美受虐的剧情太多,观众已经迫切的在等待她的翻身,不知道编剧是如何编排她的下半场生活的。
或许是,后面会发生一件让哥哥痛彻心扉的事,让他从自私中觉醒,然后改过自新,樊胜美从此可以摆脱家里的拖油瓶;又或许是,王柏川最终扛不住金钱和创业的压力,没办法跟樊胜美继续走下去,樊胜美以大龄剩女结局...
编剧笔下的故事,我们无法揣测,只希望后面的剧情,樊胜美可以不那么苦。
文艺窈妈:前互联网母婴科普频道编辑,自由撰稿人
【文艺窈妈】微信公众号:wenyiya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