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长越好的童年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林巨老师谈教育和成长 06-11阅读:3448次

1

幸福的孩子不懂事,被爱的孩子童年

童年长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就是这样的孩子会更长时间地像孩子,他不会早早地成熟、懂事、合乎社会规范,他不会早早地出成绩、出结果、给父母挣足面子,他甚至会不断地出些孩子气的状况,被视为“异类”,就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主人公。

童年的时光,相当于一颗植物长根的时候,一定要营养充足,而且要慢些、慢些、再慢些,给他足够的耐心和等待。

记得儿子五岁时候的一天,他坐在餐桌旁跟我说话,我在厨房刷碗,不经意的一回头,我看见儿子的眼里闪着热烈、纯净而童真的光。

那一瞬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保护孩子眼里的光,绝不让它从孩子的眼睛里消失。

但随着孩子开始上学,我的焦虑越来越多,内外夹击,孩子眼里的光渐渐暗淡下去,他的自信也在消散。

难道这就是长大?他的童年就此结束了吗?他从此就要变成整天忧心忡忡的、看别人脸色、等别人评判的沉重的成年人了吗?不!我觉得不该如此!一定有些东西需要改变。

五年前,我走进花径的课堂,随着我自己的成长和修复,也在逐渐找回孩子的童年,最大限度地延长孩子的童年,为孩子挽回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自己无比的相信和满意。

虽然漫长,值得等待!

2

儿子九岁半的时候,第一次回姥姥家过年。熊孩子初入社会,家族文化和小家庭完全不同。一大家子七大姑八大姨,儿子非要挤上桌吃饭,对于让他和其他哥哥姐姐到一边吃很是不满。

姥姥总是说他筷子拿的低,以后要娶身边的媳妇,不好,不断地要求他拿高一点让他很烦恼。他不喜欢别人给他夹菜,不吃的就是不吃,别人的“好意”甚至会被他扔回去。

满桌的亲戚看着他耍宝,4岁的小侄子也得给这个小叔叔台阶下。儿子不管不顾,自己要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尽力满足,毫不客气。

吃完抹抹嘴儿就到一边玩手机去了。俨然就是个顽劣的小“吃货”。我的面子碎了一地,姥姥说,得让孩子听你的,你不能听他的。我只能呵呵!

快十岁的孩子还是满脸的孩子气,眼睛里只有自己的感受,还是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肆意地维护着自己。让他帮忙做事也不干。本来嘛!反正他在家里也不干什么。

时光荏苒,又是一年。孩子过了十岁,没有什么刻意的“教育”,忽然自然而然地长大了。

家里跑腿的活,儿子都主动前往。让他帮忙拎包提菜做家务,也都欣然同意。春节再去姥姥家,儿子十岁半了,同样的场景下,同样的尴尬几乎不再发生。

到了第三年春节,儿子完全变了一个人,每到吃饭时间,儿子会主动提醒我,该去姥姥家“装B”了。

姥姥照样说他筷子拿的太低,他乐呵呵地尽量拿高一点,姥姥喜欢听什么,他也会附和。吃完饭他会主动帮着收拾碗筷,姥姥问他:“姥姥做的丸子好吃不?”

儿子:“好吃!特别好吃!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

姥姥问我:“你做的什么样?”

我:“嗯~~我做的有点硬。”

姥姥马上乐开了花,津津有味地告诉我怎么做丸子,要加水,要加馒头渣等等。这点事儿姥姥乐了一天,晚上还在跟大姐学,说她教我做丸子了。

回到我们的住处,儿子得意地说:“今天我装B装的如何?”

我说:“不错,还知道哄姥姥。”

儿子:“其实你根本就没做过丸子!”

这一切我都没有教过,完全是他自己的生长。

而这种“色易”——给父母好脸色的能力,是多少成年人都不具备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3

转眼到了五月中,十天外地游学归来,家长们都去接站,儿子没有带箱子,十天的换洗衣服、室内鞋、洗漱用品、书本、雨伞水杯等等所有物品塞满了他的背包,足足有几十斤重。

看见孩子们出了站,爸爸第一时间去接儿子的背包,儿子拒绝。然后大家合影,有个孩子的家长没到,大家又一起等了一会儿,爸爸又两次去要儿子的背包,都被他拒绝。

终于和老师同学告别,我们从大厅中央往东广场走。爸爸又一次要去帮儿子背包。

儿子说:等会儿,等离人远了再给爸爸背包,先装会儿B。哈哈!我嬉笑着把儿子说的告诉爸爸,爸爸也笑着答应了。

想起过年时每天从姥姥家出来,姥姥不留剩饭,每次我们都把剩饭装走,儿子会当着姥姥主动帮我提着饭盒。一下楼,就会把饭盒塞回我手里让我提着。我问为什么?人家理直气壮地说:没人看,不用装B了!

然后呢?然后,从火车站一路上直到回到家,那个几十斤的背包都是儿子自己背着。他早忘了他的戏谑,他不在乎自己来负责任。

4

昨天刚刚结束的A2课程中,林老师讲到,怎样培养人格圆满的孩子?就是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生长,让他的童年延长,让他晚熟,绝不追求速成,绝不比拼孩子!

等一个孩子慢慢长大,需要伟大的耐心!催不得,急不得,急功近利更是要不得。

尤其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他就是有很多“阴”的方面,自爱的方面,需要慢慢地成长,然后才能渐渐阴阳流转,直到成年后阳面的力量生发,成为独立、坚定、自由的人。

童年长,就是在养根,在养“阴”,在充分确认“我很好”、“我没有问题”!

孩子的“我很好”从哪里来?成年人不会在孩子乖和顺从的时候说孩子“不好”,当然就是在孩子不乖、不顺从、不符合成年人的期待和规范的时候,给孩子很多“不好”的评价。

所以延长童年的关键浮出水面:在孩子“不乖”、“不好”、“不和规范”的关键时刻,让他接收到“我很好”的反馈,让他继续做孩子,而不是必须向成年人的标准看齐。

在乖的时候你很好!在不乖的时候你仍然很好!无论你此时此地乖还是不乖,我都相信你很好,你没有任何问题!

接受不了这个,就玩不了“无分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