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学习”解读:孩子自身就具备积极向上的潜质。这是一种生命力,如同植物趋向阳光,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当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释放和引导,就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家长

作者:回家学习 05-22阅读:3698次

四个愤怒的少年,面对镜头声嘶力竭的控诉和呼喊令人震撼:

“放开我!”

“永远都跟着他们的想法来做!”

“不想再受控制了。”

“我压抑许久的情绪放出来了……”

“你这么弄,我就死给你看!”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而家长们那痛苦、迷茫的表情更令人唏嘘:

“谁来理解我呢?”

“四十多年的脾气是一下子能改的吗?”

“咱以前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是错的?”

“清,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

近日,央视这部纪录片火了,只有3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直击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情感困境。

这部纪录片让所谓的“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四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让家长自身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出,无论是早恋、网瘾还是辍学,在一个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折射出的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教育模式。正如片中所说——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每一位家庭中的教育者都脱不了干系。

“没有一个家长不爱孩子,但因为爱的理念扭曲、爱的能力缺乏、爱的方式错误,硬生生把爱变成伤害。”

我们从片中几个“问题少年”说起。

“说都没说完他们就已经拒绝了”

第一个少年——家明,16岁,准备上高一,辍学1个月。沉迷网络,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家明父亲,私企管理人员,大学本科。采访中,爸爸提到自己艰苦奋斗的感慨:读大学前后,没有喝过一杯牛奶,没有穿过一双皮鞋,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很苦。但一直在心里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爸爸最想把自己奋斗和坚持得到的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而当家明提出想去做流浪歌手、背包客时,爸爸坚持要把孩子“纠正”过来。认为学习才是唯一出路。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他们家经常发生:

最后孩子家明的一番话,实在让他意想不到:

我考试前他们都说“好好考,考完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但每次考试完,他们又说“等我们有时间了带你一起出去玩”。他们就像逗小孩一样,说话不算话。

他们永远都觉得我不行。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买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我有时候说都没说完,他们就直接拒绝!

我喜欢猫狗,买回来他们就丢了;我小时候买很多东西,他们都直接丢了。

他们根本不相信我,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么做!

“回家学习”解读:孩子自身就具备积极向上的潜质。这是一种生命力,如同植物趋向阳光,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当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到释放和引导,就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
家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家长不相信孩子,不给予孩子信任,他感觉自己不被认可、没有价值!他用伤害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他感受不到爱!

“你让他跳,他敢吗?”

第二个少年——张钊,18岁,高三,早恋,辍学4个月,把父母赶出家门。

张钊父亲,国企职工,大专。在跟父母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张钊多次想要自杀,跳楼。

面对记者时,张钊是这么说的:

我爸跟我妈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我爸跟我在一起,就是看电视。

他们总是说我不敢,我其实把他们认为我不敢的事情都做了。

我跟我妈说在学校很压抑,她说:那么多人怎么都没事?

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如果还要放弃女朋友,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不上学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交了个女朋友,也不是像他们说的,我适应不了学校的高压力,我只是把所有的情绪全释放出来了。”

但张钊的父亲却不愿意相信儿子的这番理由,“张钊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原先都挺好的。自从早恋被发现之后,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回家学习”解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亲子关系就会出现大问题。当孩子说出那番话的时候,张钊父亲眼睛红了。是啊,以前怎么都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跟感受呢?
在这部纪录片里,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内心的感受,看见孩子深层的渴望。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她一定都说自己是对的”

第三个少年,是泽清,14岁,初二学生,辍学2个月。

泽清母亲,医务工作者,大学本科。泽清父亲,事业单位职工,大学本科。泽清外公和外婆,都是 湖北大学退休教授。诚如纪录片专门说明——他的家族是在社会上有相当成就的。

但泽清父母的夫妻关系不是很和睦,他们经常跟泽清说家里没钱、很穷,泽清如果不上学,就赚不到钱,试图激励泽清好好学习。

“回家学习”解读: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便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年幼时,这个过程比较容易逆转和纠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上升,父母可以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小,乃至接近零。
0至14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性格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很多事情将耗费数倍地时间和精力、甚至无法挽回。

“我如果有这些条件孩子应该会被教育得很好”

第四个孩子——厦阳,25岁,船厂工人,失业。呆在家里不上班,不谈女友,长时间上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厦阳的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妈妈做保姆。爸爸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外出打工挣钱,给孩子更好的条件。

厦阳的爸爸提出了一个困惑:“我是农村的,为了挣钱不得已离开孩子,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但那几个家长,他们都有单位、有职称,我如果有这些条件,孩子应该会被教育的很好,但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也变成这个样子?”

“回家学习”解读:厦阳父亲的话让人有些无奈,这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的心声,我们要挣钱,我们要工作,怎么能顾得了孩子。加上教育水平和认知有限,他们不懂得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但对于多数的父母而言,工作不能成为忽略孩子教育的理由,毕竟,没有任何事业的成功,能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相信每一位看过这部纪录片的家长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这些情况不一的“问题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家庭教育模式有待改进。

俞敏洪看过纪录片后就说,“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中国孩子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家长的问题。中国只要把家长教育好了,孩子就自然教育好了。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这些家长难道不爱孩子吗?爱呀。爱始终就在那里啊。

可究竟为什么,我们明明深爱彼此,到最后家长和小孩却变成了如仇人一般的关系?

虽然我们不能把所有黑锅都甩给父母们去背,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诚如片中所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