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孩子,害怕做决定,不敢承担责任;有的孩子无休止地研究,优柔寡断;也有一些孩子做任何决定的时候总需要听别人的意见……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决策力。决策力是在两个或多个行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和判断的最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决策力是卓越人生的保证。而决策力需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开始做起!究竟如何培养呢?我们来听听蒋小宁老师的精彩分享。大家快来学习一下吧!
【专家介绍】
蒋小宁,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通过在中国从小学到研究生长达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对中国教育有着切肤的深刻体会。1989年,蒋小宁携长子赴美,在美国亲历了两个孩子二十多年的家庭教育,洞悉了美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她博采中西教育之长,通过宽严结合、指教与引导并济的家教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
❤什么是决策力?❤
决策力需要从小培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开始。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面对同学抄作业的央求不会拒绝,报了兴趣班而坚持不下来,对父母幸辛苦苦选择的学校心里不满……其实这些时候,都是父母逐渐“放权”,培养孩子决策力的好时机!
但是不少父母,似乎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特别喜欢替孩子做决定,一方面事无巨细,样样包办,生怕孩子吃亏吃苦,另一方面,盼望孩子有胆识,敢作敢当。欣欣苦苦却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如何做,才能培养孩子的决策力呢?
简单讲,决策力是在两个或多个行动方案之间的进行选择和判断最佳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决策地过程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分析面对的问题,列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如果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方案,那就不存在决策问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多元的。有些问题的分析很简单,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可行的方案。
在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出评估和判断。这需要综合分析的能力,要会思考。每个方案往往都是有利有弊,评估做得越透彻,判断起来当然就越容易。
每个决策都是有 “风险”和“后果”的。后果的严重性决定了决策的性质。所以,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这恐怕往往是人们害怕做决定的原因吧。
让孩子从小参与决策有许多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比如我们周末出去玩时,我会有意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我发现如果孩子选择去博物馆,他们在那里看得更认真,玩得更有乐趣。父母经常提选择性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孩子的独力思考能力。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学习如何做调查研究。权衡备选方案的利弊。
第三个好处是决策力和领导力密切相关。让孩子学会承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大看得出来,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参与的活动增多,领导能力的强弱就会章显出了了。
培养孩子决策力,是为了让孩子不仅学会正确的做事,更要学会做正确的事。
❤培养孩子的决策力: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选择,而不是事事替他们做选择、做决定。在孩子做决定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参考意见。一旦孩子做出了选择,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就要尊重他们的决定。道理简单,但落实起来就不是易事了。
我开始时也不原意“放权”,尤其是孩子与我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往往“软硬兼施”想说服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后来意识到,这样做是无法培养孩子的决策力的,就逐步放手让他们决定自己的事,只要不违反重要原则就行。
第二,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判断,要给孩子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每当您有替孩子做决定的冲动时,先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把机会让给孩子?允许孩子出错。出错时不要急着埋怨,而要引导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吸取教训,培养和提高判断能力。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刚来美国时,面对选择,往往优柔寡断,不知所措,就是因为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没有提供给我们决策的训练。
第三,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承担:在给予孩子决策机会时,必须明确决策是要承担责任和后果的。经历过反复体验,他们的决策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面对“重大”决策也就有了自信心。如果从来就没有机会锻炼,孩子就不能获得很好的决策能力。培养孩子决策力的同时,也是对父母的承受力的考验。也是挑战父母“放手”的底线。许多孩子缺乏决策力,原因往往出在父母身上。比如过度包办。如果我们从小不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长大后自己不得不独立做决定时,他们往往就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这不应该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吧。
❤培养孩子决策能力的三个步骤❤
对应他们的成长阶段。第一步是日常小事;第二步是选课和活动;第三步是重要决策。这里分享三个故事:
☆日常小事 --穿衣☆
7岁的儿子在大冬天决定不穿棉袄去上学。他说他一点也不冷。作为妈妈,我的选择是可以强迫他穿衣,如果不穿就不许出门;也可以选择让他尝试自己的决定,去体验一下会是什么结果。当我选择强迫他穿衣时,儿子很不愉快。我也没有好心情。后来,我决定让他尝试一下自己的决定。那天,天寒地冻,儿子还是不愿穿棉袄去上学。孩子回到家,开始流鼻涕,冻着了,体验了不舒服。
体验了不舒服。这时候,千万别数落孩子。因为这是父母的可教时机。要让孩子想明白每个决定都有后果要承当的。体验了不舒服,儿子知道适合穿衣是有必要的。
这个例子中,孩子的选择是:冬天不穿棉袄;判断是:我不冷,不要穿棉袄;承担是:冻着了病了。
这个例子的感悟是:要让孩子明白决定和后果的关系。要学会从出错中吸取教训,修正自己的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今后的事件中,作出相对好的决策。
从小事学习决策,既不用担心犯错,也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收获。一举两得。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怕决策、怕做决定,而是有想法、有胆识。
☆第二个故事:选课和活动 -- 发挥内动力:☆
儿子快进中学了。我们收到了初中课程选课表,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必修课有不同程度的课程,比如普通英语和强化英语。由于课程往往前后关联,初一选修的课程对后续的选课有影响。选修课有很多。任意选。不少父母讨论该如何替孩子决定课程。
我的选择的做法是:把选择不同的课程的机会让给孩子。我做指导。孩子积极性很高,自己调研,填写想选的课程。同时,我也分别进行调研,目的是必要时,可以为孩子出谋划策,可以正确的了解和评估孩子的课程,可以更好地把把关。因为选课表需要父母签字,孩子需要解释给我听他为什么选相应的课程,才能获得签字。
他说主课都是最具挑战性的课。我认真浏览了学区编辑的初中期间的所有课程,询问他为什么这样选。他回答说只有选最难的课,才有挑战。如果一开始上容易的课,后面就不能转上有挑战的课了,因为会跟不上。我对他的分析表示认可,审核过后就签字了。
既然有选择的机会,父母就应该协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既不能太难,让孩子承受不了,也不能太容易,浪费大好时光,继而影响到高中期间的课程学习。既然是孩子选择的课,他们学习非常认真也非常自觉。
这个例子中,孩子的选择是:不同的课程;评估是:课程有难有易;判断是:难的课程更有挑战性;承担是:学习责任。
◤重点◢发挥孩子内动力。让孩子明白学习是TA自己的责任。不是为妈妈学,为老师学,而是为自己学。
☆重要决策 -- 综合分析和评估能力:择校☆
我们的两个孩子在初中升高中时都经历过重大决策时刻:选择去哪里读高中。放弃当地最有名气的私立高中,选择公立高中似乎是一件很“疯狂” 的事,但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做父母的也愿意接受,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们。坦率地说,这不仅是对他们决策力的挑战,也是对我们父母承受度的考验。
初中升高中的时刻。对孩子而言,有四种选择:
1. 升入普通的公立高中。学生升入规定的片区高中;
2. 申请私立高中。西雅图有一所十分著名的私立学校,叫湖滨学校(Lakeside),
3. 申请寄宿学校。孩子收到一些东部著名私立学校的邀请信。这些学校的申请也很挑战,录取率也很低;
4. 申请大学“少年班”。跳过高中,直接申请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的“少年班”。
面对这些选择,我们和孩子们分别调研,然后一起讨论。先对每种选择进行利弊分析,然后淘汰最不适合的选项。首先放弃的是“少年班”,因为我们都认为高中阶段的经历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加速,跳过这个重要阶段。
其次是东部的寄宿学校,我们做父母的不想让他们那么早就离开家,他们也不想那么早就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孩子们一直都在公立学校读书,很喜欢学校的氛围,但也不反对申请私立学校。
在申请该校之前,我带孩子们去学校考察,让他们了解学校的位置和环境、入学的申请流程、要求和期限、师资和教学计划等等。学校专门安排有关人员接待,耐心讲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我们商讨后,决定申请。
当时我非常希望他去湖滨学校的,班级小,师生比例高,资源丰富、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家庭都希望去那里接受“精英”教育。但他父亲似乎并不完全赞同,他觉得孩子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继续在公立学校应该不会有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统一意见——让孩子自己做最后的决定。
孩子对这两所学校认真地进行了调研,他和老师通过电话和 EMAIL 交流并再次造访,还试听了课,结果两所学校还是很难分出“胜负”。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内,他反复考量两所学校的若干因素:课程设置、选课的自由度、费用、朋友圈、学校氛围、交通等,最终决定放弃湖滨学校。
说实话,我当时还真是不大愿意接受,但既然孩子是经过认真、慎重的调研分析后才做出的决定,我觉得还是应该放弃自己的想法,尊重、支持他的择校决定。这是对我们父母放手底线的挑战。
两个孩子相隔十年都放弃著名高中,选择公立学校,的确是有点“不可思议”。我们把决定权交给了孩子,因为读书毕竟是他们自己的事,学校是否适合自己他们最清楚。他们是认真分析、反复思考后做出的选择。
孩子和我们解释过这么决定的原因:(1)课程:湖滨学校的课程选择余地小,许多课他们在初中都已经上过,高中再上就缺乏挑战性了;(2)交通:湖滨学校离家很远,路上来回要花两个多小时。妈妈上班,爸爸常去中国,接送是很大的问题:(3)费用:每年学杂费几万美元,给家庭的经济负担大;(4)朋友:他们在初中阶段都有许多好朋友。去湖滨学校就不能和多年的朋友相处了;(5)氛围:湖滨学校的条件优越,学生享受特别的待遇和关注,而公立学校更加接近社会,挑战、困难也更多一些;(6)学校:我们这里的公立学校也都很好。我觉得孩子们自己做出的决定对他们也有鞭策作用,使他们更加努力,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重点◢综合分析和评估能力得到锻练。这个例子中,孩子的选择是:不同的学校;评估是:学校有很大差别,各有利弊;判断是:选择公立学校更合适;承担是:学习责任。
❤专家寄语❤
人生会经历许多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相应结果。尽早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决策能力,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能否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能够做到引导孩子思考,提供参考意见,最终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他们的决定与父母的想法不一致。
不给孩子决策的机会或者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决定都不可能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长期看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常有父母跟我抱怨,说他们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不主动,依赖父母督促。其实根源可能是在父母身上。
如果他们喜欢包办一切,不让孩子学会参与决策,不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决策力,孩子怎么能具备这样的能力呢?我希望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所以既有严格要求的一面,也有积极放手的一面。
让孩子对自己上学的学校有决定权是不断引导和放手锻炼的结果,并不是突发奇想去让他们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我平时基本上不限制孩子们的爱好选择,也允许他们在尝试过后放弃,但要讲明白为什么,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放弃。
只要他们是经过了认真思考,我就不会反对。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参加学习兴趣小组、参加各类比赛、体育活动等等。其实,只要父母留意,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决策能力。
在《智造卓越-陪孩子走进哈佛耶鲁》这本书里,我以故事的形式系统地解析了两个孩子从幼儿到大学的成长过程和我的育儿心历路程。全面地总结了我二十多年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智造卓越”强调在培养孩子时,父母应该抓住的两个关键要点:一是用心:包括爱心、耐心、恒心和平常心;二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认真抓好关键问题,而不是什么都抓,过分指导,过分干预和包办。相信这本书的内容能为您教养之路上的各种困惑指点迷津。在学习反思实践中,让您与孩子一起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