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吼孩子,危害竟然这么大!

作者:涵妈育儿 06-21阅读:5351次

每天姐弟俩入睡后,夜深人静时分常常是妈妈我反省自责的时光。尤其是今天晚上,姐姐因为贪吃导致咳嗽加重,于是睡前姐姐求陪睡被我烦躁地吼过去,当我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不对,赶紧调整好情绪再去安抚姐姐时,却发现她已经睡着了。我满心的愧疚今夜再也无法弥补,是的,还有明天,明天我可以加倍爱她,可是,今夜并不甜蜜的“晚安”就此定格,也许日积月累这样的情境会留在她的童年记忆里,也许这样的入睡心情会让她错失本该有的美梦。总之,我所谓的深爱,今晚并没有让她感受到,也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益处。当然,一时的情绪发泄也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益处,挫败感、愧疚感排山倒海般淹没我,而这,并不是偶尔一次发生的事情。

随着弟弟的到来,我的精力、时间、甚至情绪都再也不能全部集中在姐姐身上,尽管我已经很刻意的把不喂奶、不做必须家务的时间都给了姐姐,但比起以前还是少之又少。尽管姐姐已经表现得非常棒,是弟弟最尽职的小姐姐,妈妈最得力的小帮手,时不时给妈妈带来惊喜和感动,但,同时还有无数的烦杂琐事在影响着妈妈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垃圾,最容易倾倒给谁?是受妈妈影响最大的姐姐,这个角色,说难听点,就是“出气筒”,我自以为在绷着神经安排好姐姐的生活,自以为在践行着科学育儿,自以为拿出了尽可能的时间和精力来给她高质量的陪伴,自以为在向孩子传输着浓浓的母爱,却同时也很容易因为一点状况就情绪失控,对待孩子的语气、话语、表情、行为都变个模样,眼看着姐姐看我的表情瞬间就变成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是的,她现在还不能想象妈妈怎么可以表演“变脸”的技艺如此高超,他们不理解前一分钟还和他们甜甜蜜蜜说着“小宝贝你是我最爱的大宝贝”的妈妈,怎么仅仅因为她咳嗽了几声就突然气急败坏的说“明天回来绝对不能吃饭!”她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幸福课上曾说,带着甜蜜的心情入睡,我们才能学会感恩。

可是我,在孩子最希望我安抚的睡前,吼了她,让她在惊恐中忐忑入睡。据心理学家研究,睡前心情不佳的孩子,易睡不踏实、夜醒和睡梦增多,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如此,会对睡眠产生抗拒,导致晚睡。因此,心理学家都提倡,给孩子建立一个温柔的、规律的睡眠仪式。虽然一次两次睡前吼孩子不至于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可是也给我敲响警钟。如何在一天最疲惫、心情最烦躁的时候,面对孩子最磨人的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拿今晚来说,姐姐一次次的吃东西,明着要暗着要拐着弯要,她有错吗?孩子有“想要”的权利,这很正常,而我也有拒绝的权利,但是谁拿给她零食的?是我,是我啊,那我有什么资格对姐姐发脾气,家长的职责是什么?不就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排除掉不该做的事情吗?我怪她吃得过多,那有没有人教过她,该如何定量何为多、何为少?该如何预料到吃过多会咳嗽?该如何知道一切的情况下自觉控制自己?不,能做的这些的生物应该不叫“孩子”吧?我们又有多少人,在把自己的失责怪罪到孩子头上?

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育儿讲座,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每天被“育儿”俩个字逼的焦头烂额,以为自己一步步走上了“育儿”的正轨,却冷不丁被自己的情绪绊了个大跟头。走了三年多,渐渐明白,育儿,不是知道那么多的理论就可以,不是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就足够,育儿,是养育,是教育,但前提都是,我们把我们自己养好了、教好了吗?我们的生活习惯健康吗?我们的素质修养教好了吗?我们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还说什么育儿?不配!育儿,说到底,其实是用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影响孩子,用我们的生命在陪伴孩子。度人先度己,育儿之前,先做好自己吧,至少,从我们最影响孩子生活质量的情绪开始,觉察、看到、调整、控制,至少在面对孩子时,三思而后言、后行。每一天过去,孩子偎你怀抱的日子就少一天,我们要在这渐行渐少的相守时光里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面孔?

让自己少一些任性和无所顾忌,不要再让我们孩子受那些莫须有的气,背不该背的责,尤其是睡前,在她们还需要、想要你陪伴的时候,多一点耐心,收起自己的任性,陪着她们,好好的说一句“晚安”,真正地祝他们一夜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