昀桐老师答疑——四岁的儿子被同学欺负了!

作者:林巨老师谈教育和成长 06-22阅读:5864次

月亮:

老师,今天晚上儿子和同学一起玩,因为抢一个东西而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儿子同学便动手打了我儿子,儿子当下就大哭不止。

把他们俩分开后,我严肃的问儿子:他动手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还手呢?我儿子不吱声,我继续说:我们不主动打人,但是如果别人主动打我们,我们可以给予反击,我们要懂得保护自己,你还击,妈妈是允许你这样做的。

我儿子回答:我不敢!

我接着问:你不敢,你在担心害怕什么呢?儿子沉默不语……

过后,我又问:那他打你,你心里会觉得难过或者觉得受到伤害吗?他答:不会。

听到他的回答,我的内心不像之前那样焦虑,生气(因为,他每次被打,就是哭,其它什么都不做,我看得很着急,因为孩子被欺负,我心里总归是难过的)。

我接着温柔的对他说:你可以跟我分享你的内心吗?见儿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很是心疼,就继续说:妈妈很爱你,不管你是什么样子我都爱。

我儿子听了这个话,立刻问:那打人的我呢?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随即回答:打人的你,妈妈也爱。

儿子听了以后:好像有点不敢相信的样子,我又重复了一遍:不管什么样的你,妈妈都爱,打人的你,我也爱......

通过我和他的对话,我大概知道他为什么不敢还手的原因了,因为我们一直教导他,不能动手打人,特别是他的奶奶一直跟他强调:打人的孩子是不好的,打人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欢,只有不打人的孩子,爸爸妈妈奶奶才喜欢,大家才喜欢。

每次听到他奶奶这么说的时候,我虽然心里不是很认同,但又不知道怎么和他奶奶沟通这个事,过后也没和儿子说起这个事,所以,在儿子的心里已经有了烙印:就是动手打人的孩子,是不好的,爸妈是不会爱的,大家是不会喜欢打人的孩子的。

所以他的不敢,是害怕失去我们对他的喜欢和爱,是吗?昀桐老师,请帮我!

昀桐老师:

亲爱的,儿子和同学发生争执,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用了一个“打”字,还用了一个词说孩子“受欺负”了。我们姑且把这这两个词是否准确、是否客观,我们先放到一边,我们先来看看这件事情怎么样处理?

儿子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儿子占下风,我想问你啊,他既然会占下风,不就是因为他心里害怕吗?不就是因为他心里力量不足吗?这个时候,我们再去一脸严肃的跟他说:你怎么不打回去呢?你在害怕什么?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单位和一个同事发生了争执,你占下风了。你很生气,回到家里,你可能很郁闷,和老公抱怨这件事情。

如果老公说,你骂回去呗!你心里会什么感觉?你心里会觉得:我如果能骂回去,我还会这么委屈地回来向你诉苦吗?你肯定希望老公哄哄你,说:老婆,你这个同事太过分了,你真是受委屈了,来,老公给你做点好吃的,给你压压惊。

孩子和同学发生了争执,我刚才开头的时候我说这个打字和这个欺负这个词是不是客观?怎么说呢?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他是没有这么多的分别心的。

如果没有投射进父母双方之间的投射和争夺时,小孩子之间的交往其实是很单纯的,一会儿打作一团,一会儿一团和气,这是孩子在探索他们自己交往的方式。

你用的这个词,一个“打”字,一个“欺负”,其实都是很明显地反映出,你把儿子投射成了年幼的自己。你很可能在这里面付诸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把这个客观的事情,加上了一个负面的感情色彩,其实是你的受害者情结。

那个同学并没有想给儿子,成心造成多大的伤害,只是他可能表达自己情绪时,这个方式需要调整。

但是当我们用打和欺负去形容这个事件时,这个事件就已经变味儿了。

经过我们的扭曲和解读,孩子解读到了一种过度的伤害。对于孩子,他会形成一种内在自我低评价,认为自己卑微。

咱们前两天聊到孩子的一个事,咱们聊到了,要越过行为本身,去关注孩子的感受。

你看从这件事情上,你这不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吗?孩子占了下风,这个时候儿子哭了,他内心是很害怕的,对不对?那我们如果和他的感受在一起,我们应该去关注他的感受。

我们应该去抱抱那个害怕的小孩子,对吧?我们应该跟他说:妈妈看到了你好害怕,妈妈抱抱、陪陪你的害怕!来妈妈怀里哭一会儿……这是一种接纳孩子情绪的状态,和孩子的感受在一起的状态,对吧?

可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冷冰冰地、一脸严肃地训斥孩子:你怎么不打回去呢?哇塞,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对儿子来说,他刚刚在小朋友那里受到了挫折,内心就很自卑、就很害怕;

这个时候妈妈不去和他的感受共情,反而哗啦一大盆冷水又泼上来,妈妈又在指责他:你这个懦弱的孩子!你这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孩子!你这个没有力量的孩子……

试想一下,作为儿子当时的立场,他会不会觉得害怕和恐惧更加倍?他在同学那里得到了伤害,在妈妈这里又得到了一个负面评价,又得到了妈妈的指责和不满——这个孩子他心里的感受,会是多么糟糕啊!

这会给孩子种下内在自我低评价,更加感到自己是很差的,他会更没有力量的,亲爱的。

我们继续去问他:你为什么害怕?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啊?你就不能告诉我吗?这一切再一次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不理解我,我的害怕在妈妈眼里是不合理的,妈妈在质疑我。

当你提了两三次的问题,问孩子你在害怕什么,把你的内心世界告诉我呀……

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下,你一定可以感受到他在同学那受挫时那种害怕伤心的感受。

你作为妈妈,对一个年幼的孩子,在他受了伤、内心充满伤心害怕难过时,你轻飘飘地、像个局外人一般去问他:你到底在害怕什么?这个妈妈当的真的很不称职啊,这还需要问吗?这是人之常情啊!

如果你正伤心的时候,你希望老公安慰一下你;下班回来正疲劳的时候,累的不想做饭的时候,老公轻飘飘地飘过来一句:你告诉我你的感受啊,你到底累不累呢?

你是不是会想马上揍他一顿?你会觉得,我这么累,你看不出来吗?老公要是这么问,你肯定气不打一处来吧?你会觉得,我上一天班这么累了,你还要问我,你累吗?你看不出来,我很累了嘛。

同理,孩子会感受到孤立无援,他会感受到很孤独,他会感受到妈妈不理解他的感受,甚至他会认为妈妈对他的感受是持批判态度的。亲爱的,这都是我们一不小心,就造成的伤害啊。

现在回过头来,还是儿子和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是一份足够安稳、宁静、淡然、充满力量的状态,如果我们是这样一位母亲,一定会第一时间去关照孩子害怕的感受,去安慰他,而不是问质问他:你为什么不打回去!像一个旁观者,把他的情绪全晾在一边。

在当时那个局面下,对你来说,最当务之急是,让你的孩子由这个受欺负的局面要扭转过来,要他占上风,要他打回去,这是你的第一需求。你的第一需求并不是去抱抱安慰那个正在害怕的儿子。

那么,我们的第一需求还是在盯着孩子的行为,希望他是那个优胜者,希望他是那个占上风的人,我们去关注行为的同时,一定意味着我们忽视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么急迫地要把占下风的状态扭转过来呢?这里面其实你把儿子投射成了年幼的自己。

在小时,你有很多时候,在权威面前,在长辈面前,在哥哥姐姐面前占下风的时刻,你心里有一个受伤的小女孩。

这个受伤的小女孩,很多时候面对强权,她是无能为力的,感到自己很弱小,很卑微。

当儿子和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潜意识深处的这个小女孩嗖的一下就蹿出来了,就投射到儿子身上。

这个冲突,唤醒了你内在的面对强权时,自己很卑微、无能为力、想要抗争的感受。

你的潜意识被唤醒出来了,如果我们不成长,就会把自己的潜意识,与孩子的成长本身搅在一起,也就意味着,把我们的焦虑和恐惧嫁接到孩子身上,同时让孩子接收到我们对他感受的漠视和忽略,对不对?

孩子和妈妈之间情感链接的建立,它是通过感受和情感去建立的,不是通过语言。

其实你对孩子害怕的感受,你表现出来的就是忽略,甚至否定,甚至漠视,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你对他真实感受的排斥,他感受到的,就是你不接纳这个弱小的他,你认为他很丢人很窝囊,他接收到的就是你给她的低评价。

孩子真正看的,就是他接收到的,就是我们传递出去的潜意识,他接收到的,就是我们的传递给他的感受和评价。

其实我们内心深处,就是认为那个占下风的孩子是弱小的,而弱小是不可以的,弱小就意味着丢人,弱小就意味着卑微,弱小就意味着自卑。

那个当下,你对孩子的嫌弃、不满,你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你仔细去想,在那个当下其实你就是嫌弃她的,这些儿子都是会接收到的。

为什么儿子在你面前,是那样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因为他接收到你的嫌弃了,他还要接受你表面这种看似和解的语言,“妈妈爱你……”。

孩子不傻,你嫌弃他他都感受到的,所以他才不敢在你面前表现出真实的他自己,因为他知道,你嫌弃这个弱小的他,这个无能的他,这个充满害怕的他……

奶奶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一些影响。但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对于一个正在建设内在安全感、正在建设内在人格的孩子来说,奶奶对他内在人格的影响,只有妈妈给他影响的一万分之一。

真正影响孩子的核心,并不是奶奶的那几句话,而是你对弱小的孩子的那份根深蒂固的骨子深处的嫌弃和不接纳。

孩子知道,在那个时刻你是嫌弃他的,那个时刻,你认为他是不够好的,那个时刻你是不爱他的,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亲爱的。

亲爱的,你内心深处对两个极端的自己都是不接纳的,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他弱小的时候,你不能接纳这个弱小的孩子,如果孩子还手打人,其实你内心深处,也并不真正的接纳这样的孩子。

当儿子说打人的我你也爱吗?你的心咯噔一下。虽然你说,打人的你,妈妈也爱你呀。亲爱的,你不要自欺欺人,你也不要敷衍我,这都没有任何意义,你要去摸着你的心,问你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其实,你那咯噔一下,就意味着你对打人这个字眼是有很强的分别心和不接纳的,对这个行为,你有自己没有过去的心结。

奶奶和儿子说那些话时,为什么你听着会那么刺耳?为什么奶奶的这些话,会流到你心里,对你产生一个负面情绪的效应,为什么你会被他的话所影响?只有你内心本身在这个点上有心结,别人的一句话才会轻易地把你的心结勾住,让你产生负面情绪,让你心里感受到被伤害,让你身心产生了一种很不安宁、很焦躁的感受,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奶奶身上。

其实啊,你仔细回想一下,在你小时,一定你的父母是不允许你打人的,一定你的父母是不允许你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甚至你的父母可能都不允许你去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能你委屈了都不允许哭。

你内心深处对于合理正常健康地表达感受和情绪,有很严重的障碍,所以你在内心深处一定是不敢打人的,不敢去反击的。

你的内心深处还停留着这样一个小女孩:不敢反击,不敢表达,很脆弱,很无力,又好委屈。

当儿子出现这件事时,那个小女孩的你,才会对这件事如此关注,才会一直揪着儿子不放,一定要质问他,你为什么不还手,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而作为妈妈的角色,对孩子情绪的关注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为什么?这就是潜意识的作用,你内心深处这个小女孩直接就蹿出来了,全然不顾你现实角色里妈妈的形象,在那个时候你就变成了女儿,你儿子变成了你爸爸,你知道吗?你在向他索要一个强大的形象。

这就是潜意识的威力,现实角色的妈妈角色,直接被你潜意识的小女孩角色瞬间打败。

所以,孩子要么不还手,看起来很懦弱,很无力,很弱小,要么动手打回去,看起来好强大,无论选左选右,其实你都不接纳,你这个心结是什么?

就是你在童年时,你的情绪和感受从来没有被允许正常、健康、完全地表达,所以你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很压抑,你总有一种想要去反抗和挣脱的渴望。

所以当儿子和同学发生争执时,内心那个小女孩的你,这份潜意识深处安全感的空洞,在这个时刻就像台风一样汹涌而出了。

她就是你内心深处那个想要挣脱,想要反抗,想要表达自己,不希望自己如此弱小的那个你,潜意识深处的空洞直接就呼啸而出,所以你不允许儿子弱小,不允许他害怕,你根本也没有余力去照顾他的害怕,你就只想让他变得强大。

但同时,你又不敢变得强大。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你,打人是不对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不对的。你就应当做一个很乖的孩子,很顺从的孩子。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你的潜意识很聪明,找来奶奶做垫背的。当你在奶奶那找原因时,实际上你在自欺欺人。

你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如此纠结,不愿意承认自己前面人生中的问题,不愿意承认这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就找外在的客观原因。

我们总希望外在有一个人看起来,他就是这个问题的导火索,看起来他就是这个事情的肇事者,那么我就不需要承认我有问题了,我就不需要去觉察和成长我自己了。

但亲爱的如果想真正地弥补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非得从自我成长和自我觉察入手不可。我们去找自己童年的原因,去修复自己内在安全感的巨大空洞。

当我们决定这样去做,决心不再把这个肇事的归因归在别人身上,愿意自己去觉察、反省、成长和改变时,我们既是帮了孩子,其实也拯救了自己。

我们内心的这份安全感的空洞会一直都存在,不会因为我们找到了别人来为这件事情负责,我们内在的安全感就圆满了,相反,我们会一直向孩子索要,向别人索要。

亲爱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在这里,你真正问题的根源在于,你内心深处有这样一个小女孩,一直被压制,想要抗争,想要表达,你不接纳如此弱小的自己,同时,你受到的教育又告诉你,你不允许打人,也不允许表达。

你不允许自己变得强大,也不允许自己去显示自己的感受,所以,你就卡在这里,左也不行,右也不行,这都是你在童年时在潜意识深处种下的非常深刻的内在自我低评价,也就是我们通俗的一个词,安全感的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表面,孩子的行为层面,到底谁打了谁,怎么还手了,到底因为奶奶说的那句话了,还在找别人去负这个责任,那其实我们自己还是没有长大,我们不愿意去修复自己内心这份安全感的空洞。

我们在指望:奶奶呀,儿子啊,你们的行为改变吧,来让我不用受到如此的焦虑、焦灼和纠结,你们改变了,把我从这种焦灼、焦虑的状态中拯救出来吧,我的安全感就满足了。

那都只是痴心妄想,亲爱的,除了自我成长自我修复,别无他路了,亲爱的。

7月份马上就是花径的核心课程,小我修复的B课程,欢迎你来学习。从我们内在安全感的巨大空洞入手,用一系列的方式帮助我们审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一步一步把自己从这种焦灼的、左右不适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而真正关照到孩子的感受,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来。

我们自己行动起来,去填补自己内心这份安全感的空洞,也同时就给了孩子一份心理健全的保障啊。如果你有这份自我安全感修复的需求,欢迎你咨询我7月的课程。你的问题我回复到这里,你可以给我继续留言,我们持续交流。

月亮:

老师,昨天听了你的话语,感觉自己的心碎了一地。在昨晚那个当下,我和老公一直在孩子的身边,我老公抱着他,我在旁边。

我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指责他、审判他,没有站在儿子害怕的立场上,去感受他的害怕。

我们一直问他为什么不还击……他后来说害怕,可我们还是没有意识到他的害怕,还在自己的思绪里转悠,一直想知道答案。

儿子已经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不理解他,爸爸妈妈都不理解他!因为当下那个害怕的他、大哭的他,我们根本没有接纳,没有理解。他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对他的嫌弃,觉得他懦弱。

昨天晚上我让老公也听了你的语音,他听了之后,说那个投射出来的人就是他。他小的时候,也是发生和儿子同样的事情,他被别的小朋友用脚踢到脸上,哇哇大哭。回家后脸上有伤痕,他的爸爸带着他去那个踢他的孩子面前,让他踢回去。

可是我的老公没有踢,不管他的爸爸如何跟他说,他都没有踢。我问他,为什么你不还击呢?他说,一是不敢,因为家长一直的教育是,打人的行为是不好的。还有一个就是,他觉得那是他的好朋友,好像不可以对好朋友这样。

我审视自己,知道自己是容易被别人激怒的人。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激怒?还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深处太脆弱,没有力量。

我长这么大,深深感觉自己是一个不会真实做自己的人。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们,要懂礼貌,要听大人的话,要听老师的话,要早睡早起,要好好学习……很多很多。我小的时候,也不完全听爸妈的话。

可是我有一个姐姐,我想她也不想“听话”,经常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但结果就是,她经常被妈妈用很恶毒的语言攻击她,说她不要脸之类的难听的话语,还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姐姐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我的爸爸用扁担(农村的那个扁担)打姐姐。

我当时在旁边好害怕,觉得姐姐好可怜,爸爸好凶,妈妈在旁边吃饭一言不发,我的眼泪一直止不住的掉到碗里,可又不敢让爸妈发现我在哭泣,怕他再会过来打我.....

所以这一切我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就会被骂,就会被打。只要听大人的话,就不会像姐姐那样被对待。所以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别人对我的夸赞就是:懂事、乖巧。

其实我也不想那么懂事,比如把自己喜欢吃的苹果,分一半给同伴,我并不想这么做,但是不这么做,大人就会说我不懂事,小气,所以我只能被迫分享。

其实这几个点,是一直住在我心里的,一不小心就会跑出来在我的脑子里.....所以啊,刚刚的我,听到你的话,眼泪又出来了……我也感觉自己好可怜。

我也好害怕小小的儿子,还不到四岁的他,已经被我养育的支离破碎,遍体凌伤。

我昨天晚上没听到儿子说的话,后来老公跟我讲,他说我们一直教他还击回去的时候,儿子说了这么一句:爸爸,你越这样跟我说,叫我打人,我就越不敢打.....

我们是有多嫌弃、多不满意弱小的、害怕的、不敢还击的他,才让他对自己产生了如此的低评价,让他的内心如此的没有力量啊!我一定会去学习的,谢谢昀桐老师对我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