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3-6岁孩子的这个实验表明:要养出有教养的孩子,父母要做到6点

作者:父母在线mp 07-01阅读:4265次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外处处显示教养,有的孩子却无礼、爱打人、攻击人?那是因为家庭父母给孩子的教育不一样。

早在50年前,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一项有名的实验——波波玩偶实验,就成功地演示了孩子是如何受打人影响的。

有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参加实验,年龄3-6岁,平均年龄不到4岁半。

大体上,班杜拉的实验是将孩子们置于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一组模特有攻击行为,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在观察了成人的行为之后,再让孩子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包括锤子、标枪,。房间里也有其他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等。

结果发现,观察暴力行为组的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暴力行为;未观察暴力行为的那组孩子们(无论性别)比其他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更弱。

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其实语言上的暴力也会激起孩子的暴力行为。

班杜拉实验的重要启示:育儿先育己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无疑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父母要想养出一个没有攻击性,有教养的孩子,请做好这六点:

1.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父母”角色

父母跟孩子是独立的两个人,所以请不要固执于自己的权威;父母对孩子肩负有天然的责任、义务,所以请保持自己角色的成长,不要放弃了自己“教养”的责任。生而不养,非父母。

2.有话好好说,提前说

你可以不懂任何沟通技巧。但请别总是大呼小叫、动不动就厉声批评,再或者每每溺爱到完全对孩子的不合规行为不表态、不吭气,这都不对。

如果你对孩子有期望,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孩子才能知道哪些行为父母更能接受,哪些不行。不要等孩子违背了你的意愿,上来就给以武断的批评,这往往会让孩子找不到北。

给孩子立规矩也是,提前告诉孩子,并跟孩子约定好。孩子有问题行为,也请温和坚定地坚持你的规矩,而非失控式的批评打骂。

3.先听孩子说,我们再说。不唠叨。

遇到任何事,先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问问他们如何想。客观给出你的想法。最后的决定请孩子自己做。不要总强迫孩子必须要听自己的。这往往没用,你知道的。分清楚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比如吃饭、睡觉、写作业、玩什么玩具、上哪个培训班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大人都需要留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另外,没人喜欢听唠叨。孩子们尤其如此。

4.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孩子一直在观察你。

若你希望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你先学会快乐。若你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不怎么读书,别批评孩子不读书。

5.享受任何一次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若有一天,你的孩子再也不来麻烦你,那说明你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了。那些亲密的日子真的没几年。更为重要的是,那短暂的几年,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你爱孩子的话,请把最宝贵的东西——你的时间给他们吧。

6.父母也是真实世界里头的普通人,不是超人。

我们都是普通父母,也许大部分都只是在及格线以上。但这有什么要紧呢。不完美同时也意味着鲜活,有持续变好的机会。恰是那种充满希望的、持续前进的过程才最美。

所以,不要苛求自己,不要随随便便就内疚,并因此变得对孩子忽冷忽热,一会儿失控一会儿又过度补偿。这样不仅补偿不了,还会给孩子带去伤害。

要知道,作为父母你可以发脾气,可以出现错误,也可以在出了错误后跟孩子道歉。总之,事情的关键在于,意识到问题后,我们要有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