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静《分享的尺寸要怎么把握》
最近,有位国外的妈妈因为支持孩子不分享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这位国外的妈妈带着儿子去公园玩,当她儿子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玩具拿出来时,突然发现六七个孩子正围过来盯着他的玩具,有几个还想伸手拿。儿子当时就懵掉了,下意识地把玩具护在怀里,紧张地望着妈妈。
正是这位妈妈此时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论——她对儿子说:“你可以对他们说‘不’,你不想给,就拒绝!”
得到了妈妈的支持,儿子勇敢地拒绝了那些孩子。而那些被拒绝的孩子却转而向他妈妈告状,说她儿子小气。这位妈妈认真地向这些孩子解释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没有必要一定要和谁分享,他已经说‘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话,他会和你们分享的。”
事后,这位妈妈将这整件事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到了网上,帖子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我的孩子没义务和你分享”,这个帖子被转发了二十多万次。
“妈妈肯定不爱我了,所以才要把我的宝贝给别人。”
孩子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分离,建立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依附于母体时,孩子对于外界的“安全感”将会有一部分转移到其他物体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必须抱着小熊宝宝才能入睡,甚至依恋一条丝巾,就是这种现象。
有的父母碍于面子,当别的孩子要自己家孩子的玩具,自己就替孩子做了主,把玩具给了别人,如果自己家的孩子为此大哭大闹,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再给你买一个吧!”,你再给他买一个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其实不是,因为新买的物品即使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甚至更好,但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完全不是原来那个物品了。
“我的东西谁也不能碰”,这是孩子的物权意识在萌芽。物权意识的敏感期一般会出现在2~3岁,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样地将自己的所属物品“保护”起来,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是我的”,这让他们看起来“自私、霸道”。
但是这其实只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要孩子分享的东西可能不值钱,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他最宝贵的财产,是对世界安全感的标志。只要这些物品还在,孩子就会觉得世界是完好的。而一旦被剥夺,孩子则会陷入极大的恐惧和不安。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结果却强行剥夺这些物品,还将其转送他人,这对于孩子内心来讲是非常大的打击。
“爸爸妈妈是我最能依靠的人,怎么他们都不帮我帮别人?”
“我的玩具,为什么一定要让给别人?”
“妈妈肯定不爱我了,所以才要把我的宝贝给别人。”
当孩子处在“被分享”的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已经很煎熬,当他向父母求助时,得到不是帮助,而是“帮凶”,孩子的安全感瞬间崩塌,没想到最信任的父母居然背叛了自己,没想到父母居然这样不尊重自己的意愿。
你以为,你给出去的只是孩子的一件玩具吗?其实,那是孩子的对世界的安全感,以及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亲子关系!
“我要把东西都藏起来,不让爸爸妈妈找到拿出去。”
随随便便的把孩子的东西给别人,或强迫分享,也许会培养出一个“自私”的孩子!
这类孩子容易出现非常严重的物权安全感缺失的现象,如时时刻刻抱着不放手、看见其他小朋友靠近就赶紧抱起自己的东西、甚至主动攻击那些他认为“会抢他东西”的小朋友。
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终生,一个物权安全感极低的人会把东西藏来藏去,藏哪里都觉得不安全,最后每天都压在枕头底下睡觉、或者每天都要看一遍才能安心睡觉。
有个女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给我们:
她和人合租在一起。一般,女孩们有了好吃的都会意思一下,分享给大家尝个鲜什么的,她不会。她买了吃的都会悄悄藏起来,有些时候那些食物甚至藏得连她自己都忘记了,放到过期。她始终未曾想过把东西拿出去跟其他人一起享用。
她问:“我是不是很自私?”
这个问题让她很困扰,内心是满满的冲突。这也给她的人际关系带去了不少影响。
的确,她并非真的负担不起别人吃她的几包零食,或者几只水果。然而,重要的不是现在有没有足够的东西去分享,而是曾经物权安全感很匮乏。
孩子们需要先得到,然后才有能力给予。
无法分享,往往就是源于物权安全感的匮乏。这些匮乏,可能是物质上的匮乏,但更多是心理上的,比如亲密依恋关系、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等。
一直被强迫分享的孩子,在心理上是极度匮乏的。一个长期匮乏的孩子,他得到一样东西,会小心翼翼、紧张不安地守着那东西。那样东西也许很普通,也许很贵重。但无论如何,它在这个孩子眼中都是特别的、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填充他内心的某个地方,增强他的安全感,或者价值感。
他真的非常害怕失去这个东西。
分享?真的太难了。他自己都还不够,你还要求他给别人,这实在太残忍。但同时,父母/他人的评判声音又会随时响彻耳边: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自私”意味着“我是不好的”,这会加重他们的匮乏感,于是他们内心很容易充满纠结。
所以,想让孩子愿意分享的前提,是父母尊重孩子的物权,并给予充足的爱和尊重,否则,你送出的是一件玩具,收获的也许是一个对物质永远战战兢兢的孩子。
“我拥有的东西都可以分享出去。”
一直被强迫分享的孩子,在长大后,失去的可能会更多。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说,小时候,只要有客人带小朋友带家里玩,她的妈妈就让她把玩具都拿出来给小朋友玩。甚至有些小朋友走的时候想拿走,她不愿意,她的妈妈就跟她说怎么能让客人不开心呢?妈妈给你买玩具就是希望你学会分享。她很难过,很委屈,妈妈的这些行为甚至让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自己的难过和委屈,是不对的,是不应该的。
她说,“慢慢地,自己拥有的东西仿佛都不是自己真正拥有的,所有的人或事,只能陪伴我一阵子,而不是一辈子。”
小学时,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能够拿到升学的加分,可是老师跟她说,她的成绩自己考也完全没问题,应该把加分的名额让给其他的同学,她说好。
大学期间,宿舍的姑娘看中她好不容易买到的限量口红,说拿自己的普通的跟她交换,她说好。
前几年,她存了20万买了辆车,妈妈跟她说表哥要结婚,可是家里穷,能不能把车便宜些卖给表哥,她说好。
回顾这些,她说,“我的妈妈用自己的慷慨,培养出了一个将来面对欺凌和掠夺时,只会逆来顺受的懦弱孩子。”这种结局,太让人痛心了。
一个没有物权混乱的孩子,始终是缺乏安全感的。物权的随意剥夺从根本上造成了孩子在面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时,不敢争取,不敢要的软弱心理。
对于父母来说,你随便送走的,可能只是一件玩具。但其实,你也送走了孩子守护自己所喜欢的东西的勇气,留下了怯懦和不懂拒绝伴随终生。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分享的品质?
那么,如何在尊重孩子的物权观时培养孩子分享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乐于分享的品质呢?
一般来说,引导孩子分享,可以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
❶ 帮助孩子建立分享规则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分享规则,让孩子知道,分享玩具是安全的,玩具不会因为分享而失去。这样,他才不会抵触分享。
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最喜欢的玩具时,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非常喜欢的,你可以把它收起来,再帮你找找还有什么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在尊重孩子物权观的同时,也引导孩子建立了合理的分享规则。
❷ 引导孩子交换、借用和轮流玩玩具
交换、借用和轮流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分享方式。孩子能够借助这几种分享方式,交到更多的朋友。
让孩子懂得,交换玩具并不会让自己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别人的好玩的玩具。比如,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妹妹的玩具咱们家就没有,我们可以看看妹妹的玩具好不好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玩具和她交换玩。”
让孩子懂得“轮流玩”的规则。比如让他学会说:“这个玩具,你先玩,我后玩。”这是一个交友技巧,重点是“我后玩”几个字。当孩子跟别的小朋友这么说时,一般会获得对方的同意。
还要教会孩子“借用”。首先,教会孩子说“借我玩会,好吗?”等礼貌语言。除此之外,要引导孩子归还借用的玩具。
❸ 让孩子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让孩子体会到分享行为带来的收益和快乐,但不要说教。
如果有小朋友分享东西给孩子,你可以趁机问他:“xxx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你开心吗?”若孩子认可,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如果你也能学着分享,xxx也会很开心的。”
等体验到分享不仅不会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反而还能带给自己快乐,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不仅有助于孩子物权观的建立,还将会让孩子拥有清晰的人际界限,懂得尊重别人,敢于表达自己。
专家介绍
罗静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
中国关工委科学早教专业委员会特邀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委员
著有《读懂孩子敏感期》《爱,从懂孩子开始》和《陪伴是更好的教养》等专著
齐菲《要特意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吗》
罗静《多安慰少批评会让孩子变脆弱吗?》
欢迎给我们留言,精选留言获赞数最高的读者将获得爱心礼品一份!
获赞数以第二天上午10点时数据为准,每周五、六、日以次周周一上午10点时数据为准。十天内不重复获奖。
周二获奖:一米
请联系父母在线客服微信:fmzxkf1,领取奖品(一周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