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为朱雨辰妈妈?那就从此刻开始改变吧

作者:医来er趣 07-31阅读:2839次

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朱雨辰,最近因为一档节目刷爆了朋友圈。朱雨辰母子俩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路媒体都在批判朱妈妈让人沉重和压抑的爱。

当一窝蜂的批评过后,我们是否理性的思考过,我们有没有以五十步笑百步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还不自知的朱妈妈”?

原生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到底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以下分别是职场妈妈,全职妈妈和医生妈妈亲身经历和感悟,希望能够引起妈妈们的些许共鸣。

01 那些我们身边的事儿

故事一:以爱之名

父母的职责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会孩子认知这个世界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个部分是学会和孩子分离,不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弯路,殊不知孩子们通过跌倒才学会了走路,呛口水才学会了游泳,走弯路才得到了人生的经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会孩子独立面对人生的考验才是深远之计。

宝妈六月的朋友小芳,她的妈妈是控制欲很强的一个人,从小芳25岁之后就逼着她一直相亲。小芳自己挑选的男朋友,她妈妈老是挑剔这个太矮那个工作没有潜力,这个不幽默那个家庭条件不行。

在百般阻挠下,小芳很痛苦,为什么她自己选中的男朋友都得不到妈妈的认可,她自己谈的恋爱都没有成功。小芳至今仍然单身一人。也许她要摆脱长辈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

六月说,其实她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一直热爱着文学艺术的她,却被父母强势要求选择会计专业,只因为父母觉得这个专业适合女孩子、好就业。于是,作为文科生的六月被迫去啃高数、财务管理、计量经济学等学科,这些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过关的课程,她却学的很吃力。

虽然一路读到研究生再到医院从事财务工作,一切顺利。但六月说,她总是想,如果早点从事她热爱的文学相关工作,是不是会有另一番造诣?

“你给的,可能并不是我想要的”,这是多少孩子的心声。

没有哪个父母不为孩子而竭尽全力的,但最美好的愿望却不一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结果。打着“为你好”的名号把孩子变成了“长不大的巨婴”。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父母。

不要再 “以爱之名”控制自己的下一代。当你感觉孩子长不大,一切都需要你去包揽的时候,那他就永远都长不大。请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吧!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回报,只有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话很引人深思,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故事二:爱,不应如此沉重

“为了你好” 这句话,多么具有杀伤力,就像无形的枷锁,锁住了孩子通向广阔天空的大门。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孩子做出的选择,真的是对孩子最好的吗?在我们看来最好的选择,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这问题值得每一个家长反思。

宝妈小婷说,她有一个男性朋友Z,是独生子,30多岁,父母健在,家住三线城市。先说说他的感情经历,Z在就读大学期间,跟女孩A交往了,他将这段感情隐瞒了妈妈三年后,大学毕业时,告诉了妈妈,Z妈妈嫌弃女孩儿家里是农村的,长得又矮,于是要求儿子与她分手。Z迫于妈妈的压力,选择了分手。

Z一心想逃离了妈妈的掌控,于是在另一个城市安顿下来。大概过了一年多,Z认识了公司里的一个女孩,两人开始交往,可是在这个时候,Z妈妈跟Z爸爸一起,迁移到Z所在的城市,并在Z的宿舍附近租了房子,定居下来。在跟女孩见过几次面后,Z妈妈嫌弃女孩儿长得不够漂亮,家里兄弟姐妹多,担心以后穷亲戚上门。要求两人分手。

两人不舍,私下继续偷偷交往,于是,Z妈妈开始盯梢,每天到公司门口接Z下班,下班后不准出门,回家后电话必须调铃声,每个电话必询问。

在这种密不透风的盯梢下,两人扛不住压力,只好选择了分手。

在跟Z妈妈聊起Z的这两段感情经历时,Z妈妈说的最多的话是:“我儿子这么优秀,长得帅,学历也高,她们配不上我儿子。”

再来说说Z在家里跟父母如何相处。在Z妈妈迁移到Z的城市之后不久,Z妈妈要求Z退了宿舍,搬回去跟父母住,母命难违,Z搬回家了,这时,Z妈妈以“反正在家里不需要在外吃饭,不需要额外开销,我帮你存钱”为由,将Z的工资卡给收了。

从此,Z的一切开销,都需要跟妈妈如实汇报,申请款项。每一顿饭,Z妈妈都将饭装好递到Z手上,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绝不让Z沾手,甚至连贴身内衣裤,都是Z妈妈洗好叠好。只要Z在家吃饭,餐桌上必须有鱼有肉,偶尔Z有应酬不回家吃,老两口便吃着剩菜,喝着白粥,随便糊弄一顿就算了。

Z妈妈在一次聊天中,说起她跟Z爸爸的感情史,她说:“当时要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我是不会嫁给他的,我跟他没有见过面,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一点都看不上他。在生了我儿子后,我儿子就是我的一切,我在为了我儿子而活着,要不是他对我千依百顺,我早就跟他离婚了。”

Z的家庭关系是畸形的,正是这种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导致了他母亲严重的恋子情结。当“丈夫”“父亲”的角色长期被虚化,当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那么这段家庭关系将会越来越畸形。

其实Z不是没有反抗,只是在不断的尝试反抗却又失败后,挫败的接受了现实。生长在这样畸形的家庭,他也只能无奈的感叹一句:“都说老婆可以挑,妈妈不能挑,再怎么样,她也是生我养我的妈妈,也是为我好,也是因为爱我啊…”这种爱,是多么沉重,多么让人深感无奈。

故事三:你以为的“蜜糖”,是我永远的“砒霜”

丁当妈妈是一位资深的医院药师,她碰到过很多焦虑的妈妈:

曾经有一个七个月大的宝宝,发烧流鼻涕,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普通感冒,由于不放心,妈妈跑过来咨询。作为负责任的医生,丁当妈妈告诉这个宝妈,回家观察孩子状态,必要的时候服用退烧药即可,如果流鼻涕严重可以用海盐水帮助孩子冲洗鼻腔。这个妈妈立刻质疑:难道不用吃别的药么?在耐心的讲解后,这位妈妈不甘心的离开了。

因为这是丁当妈妈的朋友介绍来的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三天之后,丁当妈妈向朋友跟进后续的情况,朋友说,这个妈妈因为担心孩子不吃药好不了,焦虑之下给孩子吃了杂七杂八的中药,结果孩子拉肚子。然后妈妈又焦虑的带孩子去推拿,并给孩子在肚子上贴药剂。

最终,孩子感冒虽然好了,腹泻却严重了。肚子上的药贴还引起了孩子皮肤过敏,瘙痒难耐。

其实,儿童遇到的很多疾病都是“自愈性”疾病,但是当医生告知基本的应对方式之后,却总有一些家长,非要通过开一些药物来寻求家里老人或者自己的心里安慰。而最终被折腾的,其实是孩子。

这种以爱之名,实则是为了心中那份掌控一切的欲望。

02 那些事儿告诉我们的道理

上面的这三个故事,其实只是我们生活中此类事情的缩影而已。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小助手:如果您感同身受,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建立亲子关系?才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1、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家。

记得之前看过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写的一篇文章,叫《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个幸福的普通人》,里面阐述了很不一样的家长观。他说:“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千万不要认为上名校才决定一生;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

很多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妈妈就会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被忽略的爸爸久而久之就会找不到存在感,也就没有动力融入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变淡,家庭参与度不够,最后就演变为了亲子关系中的缺位。这种反作用力使得妈妈们与孩子绑定的更紧密,把孩子变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寄托。

在这样夫妻关系不正常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爱,又怎么能学会爱别人。于是,很多孩子虽然“学习优异”、“前途光明”,但却变成了我们所谓的“爱无能”。

夫妻相爱,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爱爸爸,爸爸爱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温暖阳光的孩子。

2、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先成为更好的自己。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先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只有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成为更出色的人,才能做到育出更出色的孩子。你的奋斗,你的发展,你与困难挫折的对抗,都是对孩子很好的教育。

父母的视野和格局,耳濡目染的也会影响到孩子。你爱看书,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书;你爱看电视,孩子很可能也就会迷恋上电视;你总是斤斤计较,孩子以后很难心胸宽广。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和父母处理问题、说话方式、教育孩子的模式上很类似。

3、互相理解,彼此成就,让他做自己。

你会不会也曾质疑过:为什么我上的学校好,找的工作好,但我并不快乐?其实,越长大,我们越会发现,成功的定义真的不是你有多少钱,你有没有优秀的教育背景和光鲜的工作,而是你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从小在原生家庭中逐渐建立和培养的。幸福的父母成就幸福的孩子。而幸福感决定了你是不是能快乐的走过一生。

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其实就是一个好的性格,所谓好的性格,就是一颗乐观、建议、从容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困难永不言弃,勇于尝试的孩子总是会发现他们受到“上帝的眷顾”。性格决定命运,有它的道理。

和孩子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理解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信任,鼓励他探索世界,尝试做想做的事情。只要在不涉及原则性问题,不涉及基本的道德礼仪的前提下,在合理范围内,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你会发现孩子也会给你足够的惊喜。

4、该放手就放手,避免过度养育

Dr魏曾经说过,典型的过度养育有三个表现,第一是对孩子过度保护,总担心孩子会出事,第二是对孩子过度帮助,总觉得孩子能力不足,第三就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总觉得孩子离了自己就会犯错误。

这种对于孩子的成长过于投入、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反而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被过度养育的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帮助,久而久之就变懒了,不愿意主动解决问题。一旦离开了这种帮助,遇到了真正的挑战的时候,就很容易不知所措。

该让孩子经历的风雨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正如那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家长总是搭建保护伞,孩子就会变得很脆弱,进入复杂的社会后,就会感到孤独无力,变得愤世嫉俗。

有时候,你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决定,他们也会从中获取成就感,这对于自信心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学会帮孩子“搭脚手架”,不能一蹴而就、走极端,需要在保护和支持之间找到平衡。

让我们一起努力,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吧。我们期待你的变化哦。

作者: 六月 小婷 丁当妈 医来er趣育儿达人

声明:原创作品,首发医来er趣公众号,欢迎来医来er趣公众号与医生交流女性健康、备孕和科学育儿,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禁止私自转载,转载请联系我们。

医来er趣,长期邀请三甲医院妇产科、儿科、疫苗、皮肤科、营养科和心理方面的医生为您做专业的科普课堂和在线答疑。旨在让女人更,更容易,更加科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