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知识 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爱

作者:涵妈育儿 08-03阅读:4135次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自信,会想着如何去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其实,与其说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我们不如先看看如何不打压孩子的自信心。

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夫妻俩却觉得暑假孩子得去补习功课。

所以,他家的孩子在暑假是没有兴趣班,只有补习班。结果,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父母代替了孩子,去做了种种的选择。甚至包括孩子在选兴趣班的时候,父母也用功利的态度去选择。于是,兴趣班忽然变成了技能班。

这可能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在传递我们成年人的生存焦虑,在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父母总是以学好知识为理由告诉孩子,只有学好了知识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父母对孩子的善意可以理解,但是,有时候父母的焦虑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最后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我们可以留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还不错,随着年级越往上升,成绩就开始有点下滑,而到了高中就下滑得更厉害。

为什么呢?

因为之前的学习好,是巨大的压力在起作用,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要学习好爸爸妈妈才喜欢。

这种说法往往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困惑,如果万一我学习不好了呢?这是给孩子的第一层压力,来自于父母有条件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孩子的从开始享受生命成长的过程,就背起了第一层压力,因为孩子对父母天然渴望得到的爱与认同,让孩子别无选择。

不但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很多的父母担心孩子出现错误的选择,所以从来也不给孩子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是代替孩子去做选择。

比如,不准孩子和什么同学接触,不准孩子看课外书,甚至孩子想买什么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审美来买。

当这么做的时候,孩子就背起了第二层压力,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父母会不高兴,甚至会被父母指责和否定。

同时,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判断的机会,当遇到事情要做选择的时候,他就拿不定主意,只能听从父母的决定。

长此以往,孩子会容易形成没有主见,犹豫不决的性格,而这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

有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有的朋友总喜欢问别人意见,问该怎么办。你可能也会很好心的告诉对方,为对方出主意,给他们提各种各样的建议。

但有趣的是,无论你提什么样的建议,对方都会告诉你,这也不行,那也不可以。

无论你提什么样的建议,最后他都不会去采用,然后他又在不断的问你该怎么办?

这是什么回事呢?

也许他们害怕的,不是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真正害怕的是,无论怎么办了,他都没办法面对怎么办了之后的结果。

所以你提的各种方案、各种意见,他们总是能够给你挑一些问题出来,事情最后还是卡在那里,而他们依旧在不断地问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我们也常常能够在那些没有主见的乖孩子身上看到。他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口头禅,“我要问问妈妈。”

他们并不是没有想要选择的方向,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的被否定、被安排、被选择,他们已经习得性的不敢去选择了。

没有主见的孩子,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因为他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可能都很容易得到父母的否定、指责,甚至被惩罚。

没有主见就变成了他们的防御盔甲,这种防御机制的动力心理学解释是:

我为了避免被批评,为了避免遭受惩罚,所以我才问别人‘我该怎么办?’这样感觉就好像,你承担了我的一部分,包括责任。

这个防御机制的背后,常常是,孩子总是面对着父母的指责和否定。

所以,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让自己跟在父母的身后,我都听你们的了,我不要我自己的主见了。

这样的话,即使是错了,也是我听了你们的要求之后的结果。这样,我就可以避免更多的指责和惩罚了,我就可以不用那么难受了。

有些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自信、没有主见,其实很有可能是你把孩子的自我功能剥夺了,甚至还在不断的对孩子挑刺。最终孩子的自我功能丧失,所以不得不问别人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需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做决定,让孩子学会选择和承担。

最基本的,就是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尊重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事情时,根本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我都是为你好”,“你这么做怎么行,你都不懂”。

无论是在为孩子好,还是在教孩子经验,这样的方式可能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已经帮他做出了决定,自己只能服从父母的意志。但是孩子内心可能还会有情绪,甚至事情会演变成亲子关系的对立冲突。

我们不妨以尊重的态度,去问问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孩子有选择自由的权利,以商量的语气和孩子探讨事情的可能性。

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譬如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等等,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去面对和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

暑假一到,很多孩子就要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并不是在说参加补习班有什么不好,或者说兴趣班有什么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生活的更好,走出去更自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这一块真的非常用心。同时,需要让我们注意的是,别把我们成年人的生存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我们在注重给孩子书本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的培养时,别忽略了给孩子情感的需求和支持。

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别忘了给孩子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