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解疑 | 如何高效提升孩子专注力?你要的方法已经安排上了!

作者:超级育儿师 08-16阅读:1694次

作者:吴晓达

孩子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总搞小动作、不懂得谦让、有时嘴巴还会“叽里呱啦”地发出奇怪的声音……对于家长们来说,一定不会对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感到陌生。尤其是因孩子在校园里频繁出现上述状况,而导致家长被老师叫去学校“谈话”,更会令人感到羞愧、失望、没面子!

正因为如此,很多家长都会留言问道:

“如何才能让我的孩子更专注地上课学习?更认真地把我叮嘱过的话,听进去呢?”

这个局,究竟要怎么破呢?本周二的微博育儿直播中,吴晓达老师就为我们详细地解答了这些问题。

一、了解孩子心理,妈妈不再焦虑

无论是上课乱动、说话,还是伙伴间拍拍打打发生矛盾,都是孩子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身为父母,若想尽快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让ta懂得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

我的孩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专注力的外在呈现也不同。著名儿童精神科医师斯坦利•L•格林斯潘在对儿童行为的长期观察与研究中,总结出孩子的5种气质类型:➀ 高度敏感的孩子、➁ 沉湎于自我的孩子、➂ 反抗叛逆的孩子、➃ 漫不经心的孩子、➄ 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同气质都各有其优缺点。

咱们文章开头所描述的种种问题,正是“活泼好动的孩子”会有的行为表现 。

这类孩子的优点是:总是处于探索状态,天不怕地不怕,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嗨翻全场;

当然,缺点也很明显:他们只有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才会专心致志,不轻易被外界打扰,否则就懒洋洋地待在一边,完全不肯投入精力。

家长只有先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认清孩子与生俱来的优劣势,才可以帮助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天赋特长,帮助孩子适应环境、获得成长。更重要的是,这能够让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更加合理,减少育儿过程中不必要的焦虑。

二、专注力的培养,要从兴趣入手

孩子是否会全神贯注于一件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兴趣。

研究发现,在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条件下,2至3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5至6岁孩子可达到90分钟。

而普通情况下,3岁孩子只能集中注意力3到5分钟;5到6岁幼儿能只能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

心理学家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借此观察孩子能够集中多长时间的注意力。

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同龄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

实验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专注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学习中,加入游戏的元素。比如:用模拟超市买东西的方式,学习算术;用轮流编故事的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方法都对提升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十分有效。

三、适当运用“奖励”,效果事半功倍

在引导孩子转变“适应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运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示范与鼓励

家长一定要知道,想批评、制止孩子,光凭语言告诉他们:“这个不能做!那个不对”,是无法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表达这个意思的时候,怎么做才OK”的。

因此我们不光需要口头解释,更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发生问题时可以怎么做,借此给孩子进行恰当的示范。当孩子出现适当行为的时候,需要及时的鼓励进行强化。

2 .忽视与消退

当孩子做出不恰当行为(例如骂人)的时候,过多的批评反而是一种强化与鼓励。孩子会觉得大人夸张的表情反应很有意思,那么ta就会越来越起劲。

因此家长不妨用“忽视,不予理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不恰当行为,使其觉得“做这件事没人关注很没意思”。慢则三五天,快则一两天,孩子这种不恰当行为就会自然消退。

3. 奖励要适度

有的爸爸妈妈喜欢用 “表现好了就奖励小星星,满多少个可以兑换想要的玩具” 的方式来鼓励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这是可操作、也是可行的。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➀ 奖励项目要分散一些

➁ 项目的制定要和孩子共同商议

➂ 奖励和项目也要定期根据孩字的成长需要进行更换

原因在于,由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孩子会更乐于遵守;定期进行奖励项目的变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养成习惯之后,避免产生心理学上由奖励引起的不良效果—— “过度理由效应”:有奖励就做,没有奖励就不做。

关于 “如何提高孩子专注力” 这个话题,其实可以分享的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家长朋友,不妨关注一下【超级育儿师】的微信公众号,本周会有相关的课程推出哦,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