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怎么破?这位奶爸用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告诉你

作者:稚趣家 09-04阅读:1711次

01



近日,包贝尔参加某采访时,讲到有次一家人带着女儿饺子去动物园玩,园区要关门了,饺子却还想玩,不愿意走,一直闹情绪,还撒气打了保姆阿姨一巴掌。

包贝尔坦言,当时他马上就反手打了女儿一巴掌,两岁多的饺子哇哇大哭。

包贝尔严令不准其他大人安慰,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

包贝尔说,不管两岁的饺子懂不懂自己说的,但是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制止,并且自得地宣称:从那以后,她没再打过阿姨。

包贝尔的这一举动获赞无数,认为他对孩子严格教育,值得大家学习。

无可否认,他的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教育方式,我实在无法苟同。

不能继续在动物园里快乐玩耍,饺子的心里肯定是又失望又生气又不解,两岁多的她难受地只能通过闹和打人来表达。

之后突然被甩耳光,又疼又怕又恐慌的饺子也没有得到任何安抚,只有包贝尔的说理教育。

孩子的所有情绪都被忽略了。



02


面对有情绪的孩子,大人们大多会用哄骗、安抚或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急着去解决问题,从而忽略孩子的失望、生气等情绪,而孩子则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理解,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并衍生出害怕委屈恐慌等更多负面情绪,出现更大的挫败感。

英国儿童教育专家Kathryn Mewes把孩子的情绪爆发形象地比喻为“情绪山峰”(Emotion Mountain),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阶段:“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第二个阶段:“意识到是他们自己的行为让其陷入窘境”;

第三个阶段:“呜咽以及接受事实”;

第四个阶段:“精疲力尽、回归平静”。

所以,哪怕真的是孩子无理取闹,讲道理的真正时机,也必然是在孩子的情绪被接纳,接受事实回归平静以后。



03


那么,孩子有情绪时,该如何做才比较恰当呢?

有一位国外的爸爸给我们做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爸爸像平常一样跟女儿开玩笑,女儿这次却意外地生气哭了。

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情绪崩溃,老爸第一时间蹲下了身子,平等温柔地与女儿开始对话,话语中充分肯定女儿生气的合理性:

“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你可以大声发泄或拿枕头出气,你可以跺脚,只要能摆脱坏心情……你生任何人的气包括父母包括自己,都不会影响我们爱你。”

最后这位爸爸的道歉与拥抱彻底消解了孩子的生气,以孩子主动亲吻爸爸结束。


是不是很温情很神奇?其实做好以下3点就对了:

一、接纳情绪

每一个人都会生气,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大人在接纳孩子的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多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能避免孩子累计那些说不出的感受而通过愤怒一次性爆发。

视频中爸爸说的“你可以生气,接受它、尊重它,承认它……学会放下,不要一直沉浸在愤怒的情绪里”就是在引导孩子接受自己生气愤怒的情绪,但是同时又让孩子知道不要让生气持续太久因为会有不好的后果,持续的坏情绪会影响接下来的生活。

当然,由于情绪是有感染性的,如果这时家长也有情绪的话,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回来处理孩子生气的事情。


二、引导行为

婴幼儿在他可以用语言表达之前,早就懂得了自己要什么以及自己的感受,但是语言能力表达的不足,只能以行为来表达。

——《西尔斯亲密育儿》

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可能会采取尖叫、骂人、咬人、打人、摔东西、撒泼打滚等方式。

在孩子出现这些不当言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气时正常的,也是被允许的,但是过于激烈的行为则不行。

撕纸、画画、跺脚、拿枕头撒气,看书,听音乐,玩玩具,吃点好吃的等,都可以有助我们从负面情绪里脱离出来,或者离开当时那个不开心的环境,比如视频中的外国爸爸建议离开屋子去散步,都是好办法。


三、处理问题

孩子生气都是有原因的。虽然孩子生气的理由千奇百怪,但从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求——爱与归属、自主感、胜任感来说,孩子生气可以归为以下三种原因:

  • 爱和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被忽略、被错怪、被误解、没有被公平对待,没有安全感等。

  • 自主做事的愿望受阻:如孩子想吃冰激凌,想玩水,要看电视、要与精灵跳舞等不被大人允许或满足。

  • 不能做好某事而产生的挫败感:孩子做一件事好久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时。

通常来说,孩子生气发脾气,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求助。我们只有通过平静耐心的平等沟通,去了解和确认孩子生气的原因,才可以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04


大家公认的会带娃的明星妈妈胡可,其实也是通过“接纳—引导—解决”这三步来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的。

每每小鱼儿生气发脾气的时候,胡可的最先表达都是:

我知道你因为……而伤心/生气……”

正是胡可这样的表达让孩子知道妈妈在关注他、理解他、接纳他,小鱼儿才很少出现过激的言行。

而即使小鱼儿偶尔因情绪过于激动出现骂人、摔东西的行为,胡可也不是利用家长权威通过指责、说教去压制孩子,而是温柔而坚定地重申规则。所以妈妈最后讲事说理提要求,小鱼儿都能听进并接受。

正如美国亲子教育学家,著名畅销书作者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所说:亲子之间的根本问题,很多时候是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

看见孩子的情绪并接纳它,其实就是处理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规范他的行为,我们的理解和包容和爱,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可以让孩子更快的从“情绪小恶魔”转换回“可爱小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