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不急着让孩子说“对不起”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9-05阅读:2181次

作者:一木(富书签约作者)

昨天跟朋友逛街,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件特别糟心的事。

当时正好在市中心,等地铁的人很多,大家站在等待区排队,原本相安无事。

后来一对母子过来,小男孩可着劲儿往人堆里窜,挤到队伍中间靠前。

妈妈就跟在他身后,一边笑着说:“你这孩子,别乱跑啊。”一边若无其事地跟着孩子一起插队。

站在她们后面的小姑娘提醒了一下,她挥挥手说:“对不起啊,孩子还小,不懂事。”接着就掏出手机,理都不理。

上车后,他们正好坐在我们身边,朋友掏出手机玩游戏时,小男孩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一开始倒觉得没什么,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小孩扯着朋友的衣服说:“阿姨,你能不能往这边来点,我都看不到了。”(带着命令和抱怨的语气)

朋友很莫名其妙,看了小孩母亲一眼,对方一点反应都没有。结果小孩看朋友的视线没在他身上,一下子抢走了手机。

朋友下意识把手机拿回来时,小孩把手机甩到地上,捡起来一看,屏幕中间出现了一道裂痕。

男孩妈妈这才放下手机说:“对不起啊,小孩子不懂事,你别往心里去。”还用力推了推儿子:“你又在闹什么,快跟阿姨说对不起。”

小孩无所谓的耸耸肩:“对不起,行了吧。谁让你不给我看的。”

可能是害怕赔偿,朋友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对方就趁着车到站,拉着孩子冲了下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在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阶段,规范孩子的行为,教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本该是父母的责任。

因为个人利益或是想逃避惩罚,导致孩子每次行为失误后,就简单地说声“不好意思”“对不起”就完事,以至于孩子以为,“对不起”三个字可以为一切的错误买单。

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仗着自己年龄小,遇事就用“对不起”做挡箭牌,这种“伪礼貌”,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只会道歉的孩子,也只会犯错

邻居家的孩子,是出了名的小霸王。

每次在社区广场上玩,他总会跟其他小朋友起冲突。仗着自己块头大,不是抢别人的玩具,就是把其他小孩推倒在地上。

一开始,他还只是小打小闹,如果对方家长冲过来,他家人就道个歉,说孩子小,不要放在心上,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事情稍微严重些,父母生他的气时,他只要肯主动说对不起,那就完全不会挨骂了。

儿童节那天,小区里举办绘画比赛。小霸王和父母一起去参加,结果只拿到一个参与奖,而那个第一名的孩子,却得到了智能型小机器人。

领完奖退场时,小霸王想像以前一样,把机器人抢过来。没想到竟把那孩子推下了台,对方头部着地,当场就摔晕过去。

小霸王的父母吓傻了,而那个始作俑者却一副毫不害怕的样子,还想着如果父母要骂他,他道歉就是。

我们总是说,孩子品性不好,总是惹事。却忘了屡教不改的背后,是孩子的错误意识出了岔子。

害怕斥责而道歉,跟认识到错误而道歉,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

孩子都很聪明,从你的反应中他就感觉到,自己的做法需不需要改正。只要不会对个人造成任何损失,那他不仅不会变化,反而越发肆无忌惮。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孩子的行为漏洞,一犯错就急着让他们说对不起。

对孩子来说,那句“对不起”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不是犯错后的承担。

后果就是,你的气消了,他的错还在,而且周而复始。

看过一个文章。

去火锅店吃饭时,作者的菜被旁边两个孩子撞掉。

孩子母亲过来道歉,还要求孩子说对不起,作者觉得对方挺有礼貌,就没怎么为难。

孩子母亲带着俩孩子回到了隔壁的位子上,看着一地的菜,作者问孩子要不要过来帮忙收拾时,孩子却表示,他们已经道过歉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都道过歉了,你还想怎么样?”反倒指责受害者得理不饶人。

而孩子的家长就默默地看着,然后口头上教育孩子,不能乱跑,做错事要道歉。

说对不起一点也不难,通过简单的训练就能做到。但我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重点就在于认识到错在哪儿,下次才不会再犯。

如果父母的责任意识,只停留在分辨是非的表面,虽然看起来很有礼貌,但孩子会有样学样,成为一个言语的巨人,责任的逃兵。

只会认错的孩子,带上了“伪礼貌”的面具后,就永远也逃不过继续犯错的魔咒。

错误意识的背后,是规则感,更是共情力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大麟子玩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饺子,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错,更拒绝给饺子道歉。


邓莎的反应让我有点意外。

她不像其他父母那样,习惯性地用打骂或者威胁的方式,去逼孩子认错,反而特别耐心地跟孩子讲:“是不是你把妹妹给磕着脑袋了?磕着脑袋很疼的,是你撞了人家的,对吧?”

耐心地引导下,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当孩子真正接受了原因,果然就发自真心的去给饺子道歉了。

简单的一步,不仅帮助孩子养成规则意识,还培养了共情能力。

肯高迪亚大学和内梅亨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联合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犯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共情能力,因为不能感知和理解对方的痛苦,这才会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

有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过年的时候,远房亲戚来串门,还带了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一开始那孩子使劲捶他最喜爱钢琴,因为在忙,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孩子几句。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熊孩子竟拿了一瓶矿泉水倒在了钢琴上,当场就把钢琴给毁了,还口口声声说,是在帮忙洗钢琴。

叫来孩子的父母,他们只是让孩子道歉,说:“真的对不起,你看弟弟还小,他不懂事,你别跟他一般见识。”

说完,一巴掌拍孩子头上,责令他赶紧说对不起,但丝毫不提怎么弥补损失,也不告诉孩子哪里做错了,之后不要做什么。

看着对方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他只好自认倒霉。不过趁孩子走之前,他偷偷给了孩子一个红包,表扬他做的好:“以后看见大钢琴也可以帮忙去洗,别人也会奖励你的。”

几个月后,那个孩子真的去洗了一架佩卓夫三角钢琴,对方要求赔偿六十多万。

《从容养育》里提到,孩子第一次犯错,是不懂事,如果家长不加以重视,不去跟孩子沟通,不让他改正,那第二次还是会犯同样的错,也会越来越没教养。

规则感和共情能力的缺失,让孩子不知道事情对错的标准是什么,伤害的边界是什么,那么长大后,也会自然而然的做错事,从小缺失了家庭教育,那么总有一天,会受到社会的教育。

教孩子认错,而不仅仅是说对不起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避免犯错,也不是让孩子学会道歉,而是让他们学会一种好的行为,明白一个做人道理。

教育学家提到,6岁开始,孩子就会建立起非常明确的人际关系模型,也就是说,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得出结论,哪些行为可以被社会接受你。根据这些,他们又培养了一系列策略,并通过它们管理自己的行为。

就像你只是逼孩子道歉,那孩子就会浮于表面,给你营造一个“伪礼貌”的假象,但对人格的塑造,毫无作用。

可见,教会孩子认错,比教会孩子道歉,要重要得多。

而学会认错的第一点,就是理解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错在哪儿

劳拉·马卡姆博士提到,孩子犯错,父母首先要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不发怒,不回避。

如果只是一味地惩罚或责骂,那只能强化孩子的畏惧心理,反而促成他简单道歉,然后快速躲避责任的行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主动帮助孩子,告诉他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先接受现实,再告诉他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在引导中树立起规则意识。

这是鼓励孩子正确面对错误行为的基础,也是原谅孩子的基础。

第二:学会承担,为行为后果负责。

聪明的父母都知道,为孩子挡风挡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责任感,能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学会给孩子留一些“后果”去承担。

比如说,孩子弄坏了别人的东西,可以让他做点事帮忙赔偿,那他以后弄坏东西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

第三:学会复盘。

每一次的错误,都是孩子的一次成长。

事情过去之后,鼓励孩子去总结思考。

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再把事件回顾遍,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规则秩序;另一方面,孩子也会牢记在心,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状态,真正了解到,错在哪里。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想要孩子分辨是非、有责任感,父母就必须做到有规则意识、懂承担。

莎士比亚说: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才会变得更好。”

不要被简单的道歉,蒙蔽了错误的存在。

智慧的父母,从来不害怕孩子犯错,也从不会逼着孩子说:对不起。

​作者简介:一木,富书签约作者,90后教育工作者,喜欢读书,更喜欢尝试一切有趣的事,坚持写走心的文字,做温暖的人,微博@一木EMU。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