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允许你慢慢来,但不要停止进步

作者:THLDL大课堂 10-04阅读:3547次


上周末和闺蜜约好了上午十点钟在公交站集合,要去参加另一个朋友的婚礼,临近十点钟时给闺蜜打电话,结果她才刚刚出门,到车站时都已经超了15分钟了。

见到我之后,闺蜜不停地道歉,说是因为她2岁的儿子在家拖拉着不好好吃饭,她照顾孩子才会迟到。我们坐车这段时间,她和我抱怨了一路,全都是关于她儿子的事情,做事磨蹭,吃饭慢、睡觉拖不说,换衣服不老实,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越是上前去催促,孩子就越调皮,满屋子乱跑,每次只要照顾起孩子来,所有的约定几乎都会迟到。

感觉我们周边的很多孩子都是这样被“催”着长大的,很小的时候会因为吃饭慢、穿衣慢被催,上学后会因为学习被催,毕业后回因为工作被催,工作后又会因为恋爱结婚生孩子被催......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文中写到中:“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孩子磨蹭,更多的是他们的速度打乱了父母的生活节奏,于是父母会忍不住去打乱孩子的节奏,强迫孩子去跟随自己的步调。

事实上,大人与孩子的生理节奏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很少会故意磨蹭,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对他们来说最舒服最自然的生活节奏。

如果是年龄稍长的孩子,做事情特别慢,那通常情况下是有两种原因导致的, 一种是能力不够,另一种就是动机不足。

能力不够很容易理解,父母要求孩子在3分钟内完成一件事情,可孩子因为年龄小,行动能力有限,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而动机不足通常是孩子真的不喜欢父母安排的这件事情时,便会下意识的抗拒,于是出现了拖延的情况。

其实,小孩子和成人最大的区别是时间观念,小孩子并没有成人这么强的时间观念,很多时候他们的好奇心是完全大于计划性的。所以他们会出现上学途中只为了观察小蚂蚁搬食物而忘记时间导致迟到,又或者是在吃饭时忽然看到其他有趣的事情,被吸引注意力先去玩耍。

通常家长在看到这样的情况时,总是下意识的批评教育孩子,让孩子一定要先把未完成的事情做好。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要生气着急,为什么不和他一起分享他刚发现的乐趣。

比起盲目的去催促孩子加快速度,或者自己动手去帮孩子提高速度,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会让孩子形成依赖,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他还是会继续这么做。

相比催促和训斥,对于孩子来说,更有效的方法是理解和尊重孩子,在孩子磨蹭的时候,找到他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

比如到了午饭时间,孩子吃饭很磨蹭,想要一边吃一边玩时,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孩子目前这个阶段是不太饥饿,又很想玩耍,那就明确告诉孩子“先吃饭,后玩耍”,并且家长要帮助孩子去一起执行这个原则,不要只是单纯的告诉孩子之后,就放手不管,小孩子没有那么好的执行力,还是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帮助的。

这样的先后执行方法,也可以帮孩子养成分清主次的能力。家长坚持这样去做,孩子能记住并且把这些规则深深印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养成好习惯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学会了有效的时间管理,明确优先项的方法。

父母从成人的角度,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能看到的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考、高考、工作、升职......处处都是压力,于是就会再无形中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对孩子的催促和焦虑。

台湾作家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是这样说的: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很多家长都没有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也许走得很慢,可无时无刻不在进步。为什么要一味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呢?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孩子还没有到达终点,已经精疲力尽、伤痕累累了。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家长们都能明白,孩子不是催快的,不要让过度的催促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