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很忙,可孩子要的也不多!

作者:涵妈育儿 10-27阅读:3035次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爱好篮球的孩子,在分享和父母聊天的感觉时,这样说道:“我和爸爸无话可说,也不喜欢和他说话”

平时,爸妈都在上班,自己由奶奶带,每天爸爸妈妈陪自己的时间,只有早晨起床和晚上放学后的时间。

可是这段时间,妈妈都在忙家务活,爸爸不是在看电视就是在玩手机。两人都没时间搭理自己。

有天,自己打了一场畅快淋漓的篮球,回家想和爸爸分享感受,还没说两句,爸爸立刻接话鼓励我:“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锻炼身体,培养意志,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到爸爸的这些话,瞬间不想说什么了,爸爸完全无视了自己满足享受的感觉,完全不在乎自己想说什么。

每个父母都有生活压力,无法做到全职陪伴孩子,可是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通过聊天给孩子更多养分,所以怎么聊很重要。

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还是把天聊死,父母一张嘴就能看出来。


知乎上一个网友说:“很多父母连什么是和孩子聊天都没分清楚?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每天问问孩子,今天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上课听懂了吗?”这样就已经算是聊天了。

其实,聊天是双方互相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下进行的,并不是父母以为说教式的聊天。

1

▶放学路上了解孩子,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滋养

一档综艺节目,鲁豫陪汪峰去接放学的女儿。女儿看到爸爸,愉快的和爸爸聊着天,说说笑笑的上了车。

途中,汪峰和很多父母一样开始问女儿最近学习的状况。

“你最近箱琴怎么样?”

女儿低头说道:“我在练了”。

汪峰立即回到:“什么叫你在练了?我的意思老师满不满意”。

女儿不敢看汪峰回答道:“满意吧!我也不知道。”

接着汪峰又说老师分享的《阁楼》非常好,随后问女儿看没看?

女儿逃避不敢直视爸爸的眼睛,回答到看了一个。



聊学习的全部时间,女儿的反应都是紧张、担心、害怕、小心谨慎的。

从学习聊到了唱歌,女儿不敢唱出声,汪峰开启了说教模式,当你唱的时候要发出声就不一样了,你要唱出来。

女儿听着爸爸的教育笑着不说话,这样的场景太常见了。聊天的方式孩子是否接受,看聊天时孩子的反应就知道。如果孩子躲闪、不自在、逃避、紧张,那父母绝对不能做到完全的了解孩子。

很多父母本意是好的,可是说着说着就变为说教,最终变成自己说,孩子听,做不到了解的目的。想要了解孩子还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来说,而不是父母问孩子回答。

我们可以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可以对孩子说:“最近我看老师发的《阁楼》的演奏非常棒,以后你也可以做到那样,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演奏好在那里?”

为什么换这种方式,是因为我们的聊天话题是第三方,而不是直接是孩子本身,这样孩子就容易放松警惕。

从别的事情引入,让孩子自己分享当天的感受或者情况,比问一句,孩子回答一句效果要好很多。


了解孩子,就要引导孩子说,既然是引导就不能开门见山,需要先让孩子放松警惕,逐步让孩子自己来分享。

2

▶出游时间,给孩子知识的养分

上班族的父母,想要长时间陪伴孩子几乎是很难得,除非是假期。

像假期这样的重要节日,孩子也想长长见识,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在途中可以和孩子聊天,让假期更加有意义。

国庆节,很多家庭都选择出游,同事张姐家也不例外。

前几天,张姐带儿子来加班,我们和张姐儿子聊天,这孩子知道的知识简直不要太多。

国庆节他们去了厦门,一个6岁的孩子,对厦门的感觉非常好,不断地再向我们描述厦门的水,厦门的水果,厦大以及厦门的美食。

孩子说,他的梦想是将来去厦大上学。一趟出游,让孩子有了见识,有了目标。更愿意将他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我们。

长见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口才,真是一举几得。

后来张姐说,他们在路上聊厦门的历史故事,景点以及人文风情,在途中只要孩子愿意停下来看,他们就陪孩子多看多感受,多玩。


在那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吸收到许多许多他所不知道的知识,让孩子用更多种方式学习,并感受生活。

出游,是给孩子最好的知识养分。

3

▶睡前给孩子一生成长的养分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对孩子来说可是寸时存金,太珍贵了。

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是为了让孩子能在愉悦幸福的感觉中入睡。大多家长都会选择常见的《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等的一些小故事。

这些故事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童话幸福,可是却和父母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前段时间,我们全家人去表姐家做客,有亲戚调侃表姐的3岁的女儿,“你妈妈说了,要将你送给我,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孩子了”。

表姐的女儿,笑着淡定的说到“妈妈才舍不得把我送给你。”无论亲戚怎么说,女儿都很坚定的说妈妈不会将自己送人,妈妈非常爱自己。

看到孩子的反应,我们都好奇的问表姐怎么做的,孩子的安全感居然这么高。

表姐笑着说到,其实并没有用什么特殊的办法,就是每次给孩子讲故事,之前做过一些简单的计划。讲几天书中的故事,讲几天生活中的故事。

而这些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和我们一家三口有关系的。表姐说,她给孩子讲了在孕期他们是怎么发现怀了孩子的,两人是怎么准备孩子的物品的,生孩子的场景,给孩子做的玩具,爸爸妈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给孩子起名的。

每一件事,都讲给孩子,让孩子知道,因为她的存在,爸爸妈妈是多么的幸福,爸爸妈妈是如何爱她。现在3岁了,爸爸妈妈希望她成为什么样的人。

表姐说孩子可喜欢听这些事情,比讲故事中的故事更加吸引孩子。


其实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多么的爱自己,也在间接间给孩子灌输了对未来的憧憬。

睡前的故事也是聊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引导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如何爱自己的过程,让孩子无论以后面临什么困境都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以及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4

▶让孩子享受分享的乐趣

之前看到一个心理学家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5岁的小女孩不愿意和父母说话,却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无论父母说什么,小女孩都只会说“嗯,知道了,好的”,除此之外不说一句话。

女孩的情况让父母非常着急,以为孩子得了抑郁症,于是四处求医,并进行了多次的心理治疗。

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女孩说了一句让父母听了特别后悔的话,女孩说“因为玩具熊不会开口骂我”。

原来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无论孩子说什么,她都会打断,并且先入为主的说孩子。

孩子叫妈妈,她会说,你别添乱,自己玩去。孩子玩的时候,不小心弄疼了自己,哭着叫妈妈的时候,她会说:“哭什么哭?你怎么这么笨。”

后来孩子慢慢和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了。原来,母亲情急之下说出的话,让孩子感受到了一种被忽视和自己是累赘的感觉。

为了不惹妈妈生气,不被妈妈骂,他开始疏远妈妈,不跟妈妈说话,渐渐地也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和玩具熊说话。


成年人和孩子聊天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从俯视孩子的视角出发。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都是父母在说,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引导孩子主动参与,甚至孩子参与了,父母也会觉得小孩子懂什么,而制止孩子,导致孩子越来越不会分享自己的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引导孩子分享感受并常跟孩子沟通和交流,会让孩子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并在这种被需要和尊重的基础上去靠近父母。只要每次多加一句“宝贝,你觉得那?”,只要每次孩子在分享的时候不要打断她,不要妄自下定论,就会让孩子的分享欲望不断加强。

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的需要,每天,孩子都会从外界获得许多信息,他们需要把这些信息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陪伴不拘泥于时间的长短,也不限制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也能在陪伴的过程中学会更多知识。


碎片时间,并不影响父母给孩子成长的养分,重点在于父母如何做,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愉快的聊天。

碎片时间,我们可以给孩子愉快的体验,让孩子打开心扉,从聊天中吸收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