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爹妈跪了!惊为天人的 “牛娃简历” 又又又来了!

作者:甜甜圈伐木累 11-01阅读:3175次

这俩天,又一份“牛娃简历” 悄然上线。

微博博主“开八” 发了一位5岁小盆友的简历,看完才明白什么叫“输在了起跑线上”。

小盆友的父母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在在高薪行业的知名国际公司做高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表示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是小盆友却表示,“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

小盆友还有细致的自我评价:灵动自信,好奇敢拼,耐挫坚强,友善贴心。

不仅如此,小盆友还有诗和远方:大班1500的识字量+亚洲热门目的地打卡。

说到这里,小盆友的简历还结束......注重全面发展,“世界很大,我渴望拥抱各种精彩”。

最后,再来看看小盆友的英语阅读书目......

这小盆友的简历PDF,洋洋洒洒十几页,除了页面难看了点,但面面俱到。

这份简历又带给了网友们新一轮的焦虑,就连微博CEO@来去之间都转发微博并评论:转发焦虑

选取部分网友热评

@高甜甜的兰若 :这不是孩子的差距, 是家庭的差距,是“我们”的差距。
@Alpaca-G:我哭了 我们这边还在学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 人家早就超出我们的专业课本了
@斯大可尼克:何必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开心就好
@小蜜桃:哭了, 我还是不要小孩了,生了孩子将来也是给这些孩子打工。

昨天一代大师金庸去世,所有人都在叹息难过,一个时代过去了,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

而现在和一个小盆友相比也会让人倍感焦虑,”感觉自己在被时代抛弃”。

But!焦虑之前,有眼尖的朋友就拆穿了这份“牛娃简历”:

这位小盆友想进的国际学校是星河湾双语学校。但据我所知,星河湾是优先考虑小区业主的,也就是说小盆友的爹妈先得有套学区房。小盆友的爹妈是知名企业高管不假,但真能负担得起这动辄上千万的房价吗?
小盆友的体育爱好是不花钱的足球和一次性消费的游泳,只有围棋还值得说说。
上的培训是百花和吴品,换言之就是没有请过私教。乐器选的是人人可得的钢琴,而且没有提到师从,说明不是在音乐学院走的专业路径。
看的读物就不细点评了,基本上都是幼儿园老师的推荐书目,基本没有稀缺的海外读物。
旅游更是大BUG,全是亚洲,还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
没有参加过专业Camp,没有手工作业,乐高是入门款啊,应该还有机器人和编程才对,没有数学成绩。

综上,这小盆友即使有“牛娃简历”,但很可能上不了星河湾双语学校。

圈圈也觉得,在如今普遍“鸡娃”的情况下,这份“牛娃简历”真的不算出众,甚至还有点low......

-1-

还记得,今年4月上海的“幼升小”大比拼吗?

为了上某知名小学,各种“牛娃简历”层出不穷:三个半月能开口说话、一岁能和美国游客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还有五岁已经能够看一点微积分……

这些被戏谑为“超过爱因斯坦”的牛娃,可是在圈圈朋友圈刷了好几天屏呢。

“晒牛娃”从来不是一个新现象,不信你随便在网上搜索“幼升小”,围绕某校500字的自我介绍和200字的特长描述,有看不完的撰写技巧和案例呈现——显然,市场需求很大。

在不少地方,“牛娃简历”与其说是看孩子的自身能力,不如说是看家长的包装能力。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以孩子口吻写出的“牛娃简历”,都是父母的精心策划:“既要不露声色地夸孩子,还要突出孩子的自学能力比突出现有能力更重要,最最最主要的是要突出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度与配合度……”

当然,家长的写作水平是有差距的,这也直接导致了“牛娃简历”与“普通简历”的差别。

圈圈记得有份“牛娃简历”是这样写的:

孩子大班时,识字量已经到达2000多,数学已经掌握复杂的四则运算,到达小数、分数、幂的计算。
此外,在父亲的引导下,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编程力量,不仅会玩编程游戏,还已经会编写代码,接触了函数、类、对象等高级概念,以及递归、数组等基本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知识……

假如这份简历真的,试问这样的“牛蛙”,还要进小学干什么?直接进某名校的少年班啊。

-2-

以前就听说,现在的家长流行“鸡娃”。

上小学前,不少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超前学习。以至于,不少孩子到一年级时几无可学,在小学课堂里就是“炒冷饭”。

这样的“超前学习”对孩子真的好吗?

课堂本该是孩子学习的主阵地,超前学习带来的“课堂不学课外补”,可谓本末倒置,让孩子对课堂学习掉以轻心,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家长们可不管这些,大家都在“鸡娃”,那我也要“鸡”;大家都在补课,那我也要“补”,殊不知自己的娃很可能“虚不受补”。

去年,一位68岁的上海退休教授写了篇《牛蛙之殇》——记录自己孙子的上学之战。

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小孩考上,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让孩子成为“牛娃”,这个家庭,在孩子3岁起就开始了“鸡娃”。

这个家庭还听说,一个家庭的修养除了看孩子父母的工作背景,还要看孩子父母的体重。于是,全家又开始严格控制体重......

到最后,孩子不仅没能进名校,还被查出了“多动症”。

面对结果,孩子非常懂事地问:“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失望了,又有什么办法?都说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如今倒好,成了营造家庭环“竞”。

长此以往,基础教育的公平性,还怎么保证?

真正的“牛娃”毕竟少数,“比肩爱因斯坦”的孩子更是比凤毛麟角。

家长们乐此不疲的“鸡娃”,无非是为了挤进名校。华丽的“牛娃简历”是块敲门砖,而这些简历,其实都带有某种“夸大”甚至“虚假”的成分。

所以,有网友就说,掺了假的“优秀”学生,早晚会被打回原形

但如果教育部门任由“鸡娃”成为主流,那么老实人在一开始就吃了亏,这显然与我们倡导的教育公平相去甚远;而如果家长孩子的“虚情假意”,是对升学规律的总结、概括和参透,那么教育部门恐怕更应反思。

-3-

对于“牛娃简历”满天飞的现象,《解放日报》就曾做出这样的解读:

教育是社会的缩影。无论是简历吹牛,还是朋友圈炫耀,都是社会风气的惯性使然。 教育界长期流传着“家长鄙视链”,与之相似,高调晒简历的本质还是展现优越,贩卖焦虑。
一方面,在这个崇尚“赢在起跑线上”的时代,大量投入的家长亟需机会证明自己孩子的优秀,海选入围也算是孩子能力的一个证明,“进入前20%”至少表明幼儿园阶段的校外机构没白上;
另一方面,散落在一份份个人简历中的国外旅行、钢琴私教、潜水爱好,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能力、兴趣、经历,实际上就是一场家庭实力的大比拼,不放到朋友圈做阅读理解,实在可惜—— 难道这是我们想要的那个社会吗?

答案当然是不。

但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焦虑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模糊教育的本质。

费用高昂的补习班、兴趣班,出国游学,提前通过储蓄、投资或保险做好的教育准备,让越来越多的人高呼“孩子养不起”,却又停不下来。

一边是并不富裕的家庭收支,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中产家庭的父母们在“鸡娃”的焦虑里苦苦支撑。

一项调查显示,有91.1%的中产家庭家长不满足于最基本的教育消费,将近一半的人,心甘情愿多花钱。

《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 / 艾瑞咨询

中国家长都喝过这样一碗鸡汤:“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钱到位了,将来必有回报。

教育成了投资,就像人没了灵魂。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不是资源,而是父母;决定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财力,而是心力。

-4-

看回文章开头的“牛娃简历”,虽然它不够出众,但有一点却值得我们深思:

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

小盆友的父母并不是毫无作为,他们也并不是一个劲地“鸡娃”。小盆友的优秀,是通过他们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陪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从来没人赢在起跑线,孩子们要赢的是“终点”。

只折腾孩子,却忽略自我成长的教育,就像一座空中楼阁,有了形式,却难以稳固。

“好的教育,是共同成长。”

不必看着别家的楼阁顾自焦虑。给孩子创造优渥教育环境的时候,别忘了建设孩子的精神世界,毕竟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