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复二代”男孩幼升小简历亮瞎眼?我却觉得细思恐极……

作者:涵妈育儿 11-02阅读:1858次


今天,朋友给我转了一个牛娃的简历,听说这份简历已经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大火了一把。朋友煞有介事的说:“你快点看看这份简历,真开眼,牛娃啊!”

这说法吊起了我的好奇,简历是PPT形式的,记录了一个5岁小朋友的学习经历和成长经历。有网友看了以后说,是“我还是不要小孩了。

很显然,简历是小朋友的父母操刀的。(看不清可以点开大图看)


第一部分是家庭情况,这位小朋友的父母均毕业于复旦大学,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复”二代。爸爸就职于大型企业的亚太地区事业部高级经理;妈妈则任职某公司董事经理。


在分析自己的性格时,小朋友总结了自己性格有8个优点,分别是灵动、自信、好奇、敢拼、耐挫、坚强、友善,贴心。


我看到这里哑然失笑:英文中有一句智慧的口头禅,叫做too good to be true.意思就是,太好的事情,看起来不会像真的,那它事实上也不会是真的。

回想一个正常的5岁孩子,会耍脾气,会看见好玩的不撒手,会有父母都抓狂的癖好,会经常顶嘴,这么完美的孩子,是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为代价?

在阅读方面,小朋友也很让父母自豪。


同时他还跟着父母去全国各地旅游,也到过越南、菲律宾、印尼、日本等国家。


按照这份简历,孩子的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500本,中文也说得不错,还会讲成语故事。网友评论:看完以后,我认为我的时间被狗吃了!

这位十项全能的小朋友的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在PPT的描述里,他每天要写英语日记、做节目主持人、要学街舞、唱古诗、做花花绿绿的思维书、听成语故事、踢足球、游泳、下围棋、学钢琴、做数独……



最牛的就是这个密密麻麻、满满当当、没有空隙的时间安排表,请注意,这仅仅是9月份一个月的哦。

放学后吃饭前的这段时间,也被父母安排满,小朋友也做了不少事情。



最恐怖的是这一点:

这份简历洋洋洒洒,上千字,却没有一个5岁男孩最该有的“玩”字!

有的只有“坚持”、“一定要超过”、“准备报考”、“坚持练习”……


如果父母的描述没有虚言,那么要完成这密集恐惧症的时间表,孩子是根本没有自我放空的时间的。

请仔细看看这份时间表,从幼儿园放学到晚上睡觉,孩子一分钟的空隙都没有,要完成思维训练、看图说话、直映认字、综合训练、计算练习这些东西。难以想象孩子不喘气的做这些,会真的快乐。

从脑科学的发育来看,这么做肯定是有问题的。


这要从孩子的大脑说起。婴幼儿的脑组织非常密集,更有可塑性,其构造中有非常少的抑制性神经递质(inhibitoryneurotransmitter,一种防止神经元被激活的化学物质)。这就使婴儿的大脑充满了比成人多得多的飞速驰骋的思绪。

有的时候,我们看见孩子在做白日梦、愣愣的想事情、观察蚂蚁、表面上的无所事事,其实都是在创造性的观察和思考,这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而过分进行学术性的早期智力开发,会在孩子大脑里造成神经学上的所谓的“堵塞”,把神经元的突触淤塞占用,而这些组织机体本来是应该为日后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保留的。

看看这位5岁男孩神乎其神的简历,他每晚被安排的满满的都在做什么?他妈妈把所有放学后、吃饭前的自由时间统称为“垃圾时间”。


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安排的滴水不漏,孩子可有一分钟能让灵思自由驰骋?如果连自主思考的喘息时间都没有,孩子的创造力又从何而来?做教材吗?刷思维训练题吗?别开玩笑了。

我们传统的“早期教育”,最喜欢做傻事了。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是要过早地把孩子的智力发育纳入严格结构化的成人模式,加速受教育者脑神经的“修剪过程”,进而更早地使孩子的大脑僵化、封闭、丧失学习能力。

所以,当孩子不停的辗转这个班、那个班,学钢琴、外语、美术纳入成人的学科时,做父母的一定要警惕了。当孩子的脑神经被过早“修剪”,结果会导致他们的思路太狭隘,也许照本宣科时更能集中注意力,但是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损伤。

美国Temple University儿童心理学家KathyHirsh--pasek调查了两个幼儿园,一个是学术导向的幼儿园,一个是玩中学的幼儿园。结果发现:到了5岁时,学术导向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认识的数字和字母明显要多。但是,到了一年级(也就是6岁)时,这一优势就消失了。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玩中学的幼儿园的孩子明显要高。


不光是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连小学-初中过渡阶段也是如此。在小学接受了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虽然享受着短暂的领跑阶段,但到初中以后学习比较慢,普遍被没有接受早期应试教育的孩子赶超。

我们日常经验也能提供不少印证。那些从小用功的乖孩子,到了中学后就越来越没有优势,,似乎大脑已经老化。而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小学时不好好读书,但到了初中或高中,突然“懂事”,学业突飞猛进。打个比喻,这种孩子的大脑还处于清新状态,特别好用。

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的潜能有敬畏心,不要自以为是让孩子学这学那,而是要把孩子放在各种各样有益的环境中,让其心灵自发地吸收性学习。

更不要带着孩子从一个兴趣班赶到另一个兴趣班、看着时钟苛刻的给孩子规定学习时间、当然也不是越俎代庖帮孩子做这样一个PPT。

前一阵子金庸去世,引发很大热议,大家纷纷说:“为什么现代教育再也没有出过金庸这样的人物?”

如何培养出一个金庸?

金庸不是关在教室里,日写1万字能练成的。你能写得出萧峰的豪情,段誉的憨萌,令狐冲的苦逼,程灵素的深情,黄蓉的精灵,韦小宝的无赖?你写得出凌波微步的潇洒,六脉神剑的气势,天山折梅手的精妙?

这些不是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的,这需要自由、需要探索、需要经历,最不需要的就是父母按部就班的安排。


这经历需要经过在中国最多难但也是最有追求的年代,从内地辗转香港,见过人世的真相,体验过最无望的爱情,经过记者写作生涯的职业训练,再加上天生禀赋,在香港这个承接古今、贯通中西的大熔炉中反复锤炼,方能练成绝世神功。

而现在,很多牛娃的父母,眼光太狭隘了。他们只看得到爬藤,看不见更旷阔的时代,看不到生命最重要的是经历,看不见孩子最重要的是玩耍。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孩子是一朵有潜能的花,就让她自然绽放,不要想当然地预期花开了后是什么颜色、更不要用手去把花瓣掰开。即使能一时领略盛开的景象,那花也很快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