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了这项能力,人人都可能成为“垃圾人”

作者:家有男孩 11-03阅读:5296次

家教随笔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在朋友圈刷屏,今天最新的警方通报和车内视频已经出来了:乘客刘某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被拒,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公交车驾驶员冉某,两人之间的互殴行为造成车辆失控,致使车辆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撞击后坠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十五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也将会成为将来公交安全防范和桥梁安全设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类似这样的极端事件是非常罕见的,但公交司机遭遇一些辱骂殴打事件却是时有耳闻的,我曾亲身历过一次,几年前在一次乘公交的过程中,一个老人因为错过了站点,要求立即下车,司机说车站有规定,不能随地停车,需要进站台,也就是要到下一站才能停车,老人情绪激动,开始谩骂,踢门,司机也被惹急了,行驶过程中不断回头对骂。我立刻警觉起来,这是在行车过程中,大家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于是大声喝止司机的危险举动,“驾驶员,请你面对前方小心开车,老人的事可以待会停车解决,你要注意现在全车几十号人全在你掌握之下,请安静!”此时车里其他人也有了回应,希望老人也不要骂了,下一站很快就到了,老人也意识到踢门行为的危险,尽管嘴里还骂骂咧咧,但声音明显小了,司机此后安静开车,到了站台停好了车,老人下了车,站在车前骂了几句也就走了。司机苦笑着说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说你和他理论只会引起自己情绪激动,动作也会变形,那就危险了,何必呢?

现在回想,当时也是很危险的事情,在司机转头骂的时候明显看得出他的脸涨红,情绪激动,和重庆坠江事件里的司机有点类似,万一边上有个什么车或者人窜出来,结果就悲剧了。

网络上有许多角度的评论,我这里从教育的角度聊一些感悟,有人说这里面有什么教育,其实这里面就蕴含着关于情绪管理的教育,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里面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因为这个东西不能算分数,不能进考场,所以被忽略了,如果家庭教育再不补上这个漏洞,将来还会出现许多刘某,许多冉某,还有就是另外十三个冷漠的看客(长达五分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出来制止,没有人结束这场致命的争吵,最后只能在惊呼声里一起进入地狱)。

那么,何为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内在的感受,不能像尿检或者血常规检查一样给出具体的数据,但是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外显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来进行推断,意识状态是情绪体验的必要条件。

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司机涨红了脸说明开始情绪激动了,老人踢门,重庆事件里刘某谩骂、用手机击打司机等等行为体现的就是她的情绪外显,同样司机不理智的互殴行为也是如此。

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本身不存在简单意义上的好坏。然而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却是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也明确有好坏之分,例如司机情绪激动了,这本身仅仅是情绪的反映,结果他在行车过程转头谩骂,或者打转方向盘故意过双黄实线,冲入江底这就是很坏的结果了。


情绪管理的五个水平层次,对照一下,究竟属于哪一层?

情绪管理,可以从承受负面情绪的能力、心态的积极性、有无反省三个角度,区分为五个水平:

第一个水平:抱怨

当一个人内心太脆弱(太依赖别人也是一种内心不自信的表现),无法承受自己负面情绪时,他会觉得自己的情绪都是别人的错,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如果这样的人再经常盯着消极的方面,那就是典型处于“抱怨”水平的人。

这类人眼睛总是盯着消极的方面,对自己不满、对他人不满,有很多负面情绪,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所以经常指责他人、抱怨环境,属于“怨天尤人”型的人。

重庆公交案例的刘某本身是离异,从她的行为看也注定是一个抱怨的人,为何不反思错过站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发现坐过了车站可以和司机协商,如果确实有规定,那就等下一站再下,一站路能有多长呢,结果情绪一来就成了终点。

第二个水平:自责

有些人,虽然也经常盯着消极的方面,对自己、他人、环境不满,有很多负面情绪,但是他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是自己表现不够好,会经常自责、内疚,又无法有效处理这些情绪,所以会经常陷在对自己的内疚、不满中,属于典型的自责、自卑型。

严重者会逐渐抑郁,看世界都是灰暗的,没有色彩,在一些悲剧性事件里面,往往也有这部分人。

第三个水平:包容

有些人,虽然工作、生活、学习中也经常面临着消极的方面,也会滋生很多负面情绪,但是他会从自己的角度反思,用有建设性的、对他人无害的方法宣泄情绪,不对他人、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也不会给自己过多的内疚和自责,他们可以合理区分情绪中自己的责任和外在的部分,并有效应对。

处于这个水平的人,虽然也会经常体验到负面情绪,因为经常盯着消极的方面,但是他可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有效应对,对自己包容、也对他人包容。

第四个水平:幸福

处于第四个水平的人,是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总是盯着积极的方面,总是能从“负面”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偶尔有负面情绪,也能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通过积极的方式有效宣泄,绝对不对他人、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他们宣泄的方式,很多时候还有助于培养彼此的信任感。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是具有良好“幸福能力”的人,他们可以有效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他们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多,是幸福的人。


第五个水平:充盈与爱

幸福之上,是那些看透人性、看透人生,不再向外寻求他人认可,而是向内寻求、自我充盈,同时将自己对他人的同理、爱“无阻碍”自然流露的人,他们在一言一行中尽是对他人的理解、包容与爱,任何与他们接触的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温暖、爱,这类人,是那些修为极高的人。

这个层次也并非不可企及,在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一类人,他们经历过风浪,见过世面,见识广博,性格儒雅,做事果断,和他们相处就是两个字:“舒服”。他们会在许多方面给你做出正向的引导,让你无形之中感受到宽厚、舒坦,事情也会顺利完成,这样的人也是被人称为自带风水的人,其实哪里是什么自带风水,只不过他们对于情绪的把握恰到好处罢了。


你现在可能也觉察到情绪管理这么重要,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那将是相伴他们一生的能力,也是他们未来能否幸福的关键。

第一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父母要帮助孩子定义情绪,比如说,“你脸红、挥拳头,这是生气了”“高兴了你会开心地笑,手舞足蹈”,帮助小朋友慢慢了解自己这种外在的表现是生气或者高兴,慢慢帮助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用合适的行为来表达。

除了在生活中经常和他们聊情绪的体验,给积极情绪贴标签,我们还可以和他们看一些介绍情绪的故事,幼儿时代可以看绘本。孩子适合直观的学习,看绘本的时候他会认识到,哦,遇到这个情况,是这个情绪,你看这个图上的小朋友是这样的表情啊,后来他情绪好了,不生气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排解掉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就能够学习和认识管理情绪的意义,知道生气是可以被管理的。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明确的使用语言了,我们可以逐步鼓励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当孩子感受到某种情绪的时候,他的感受可能是模糊的。我记得儿子小时候遇到这些情绪变化时,我们帮助他用语言描述,他会渐渐明白,原来这个感受是可以被表述的,可以诉说出来的。这样他就知道情绪是有边界,可以控制、调节的,是生活的一部分。用语言去表述情绪,可以比较快地帮助孩子从不安的状况中恢复平静,这一点我们深有体会,即使在后来高考的压力之下,儿子的情绪都是非常稳定的,我们会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流,保持积极的沟通。

引导孩子从消极情绪转移到怎么解决问题这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


第二步:让孩子学习恰当地表达情绪

我们认同和确认孩子的情绪,能让孩子明白一件事:不管你正体验着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我都能理解,我认同你的感受。但是,怎么发泄和表达这种情绪呢?上面提到过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表达情绪的行为却有好坏之分。我们有三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坏财物(这三个原则显然是刘某和司机冉某没有从小得到确认的宝贵品质,对他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但对当下千千万万坐着公交,开着公交的人来说,却有救命的意义)。然后想想,你怎么表达情绪比较合适。

研究认为,情绪表达是后天习得的,学习适当地调节和疏导情绪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学习行为的界限,怎么表达情绪是恰当的。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就不能很好地学会管理情绪,更有可能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无条件接纳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有规则地接受孩子的行为。

孩子往往在生气或者遭受挫折的时候发脾气,推别的小朋友、扔玩具,等等。如果理解这些情绪的同时容忍这些行为,孩子会认为这样表达情绪、宣泄情绪是对的,他就不能学会控制情绪,而且在类似的情况下会继续使用这些不恰当的方式(无数的刘某,无数的冉某显然没有受过类似的情绪管理习得教育,抬手,挥拳就打往往是标配动作)。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可是,你打人、扔玩具是不对的。打人伤害了别人,扔玩具会破坏东西。

父母此时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什么样的发泄方式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也不破坏东西。可以用语言讲出来,可以画画,可以想象自己的头上在冒烟,孩子会想出很多有创意的办法来。儿子在情绪波动的时候会采用画抽象画的方式,有一次月考不理想,他就画了十几幅画,从一开始的压抑,到后来的开朗明亮,这个情绪波动期就算度过了,现在经常聊起,他也是笑笑说真的很管用哦。


第三步:启发思考,通过解决问题来疏导孩子的情绪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和认同,他们就能平静下来。但也有些时候,仅仅认同情绪还不够,我们需要启发孩子思考,解决问题。

孩子心爱的玩具坏了,哭闹不已。有些父母会不耐烦,一个玩具有什么了不起的,别哭了,再去买一个。可是家长也许不理解孩子的心情,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的,因为这是他从幼儿时代就陪着他的玩具,尽管已经旧了,但倾注了心血,你买一个新的玩具并不能代替他对旧玩具的感情,当然,一般孩子也会很快适应新玩具,毕竟他们也要接受失去旧物的现实,他们的情绪体验是直接且短暂的,但在短暂期内又是真实的。

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他:玩具坏了你很伤心,来,到爸爸或妈妈这里哭一会儿,我们想想办法接下来怎么办。孩子的感受得到父母的认同,就会慢慢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说:“这个玩具的这个功能是坏了,但也许不影响玩呢。”也许孩子可能会自己找到办法:“对啊,这个功能坏了也没关系,我可以玩其他的功能。”或者,“我可以当别的东西来用。”或者,“让爸爸看下,能不能修好。”当他开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他的情绪就已经得到排解了。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负面情绪或者过分的行为时,首先要警惕在认识孩子负面情绪上的误区,在观念上要从关注行为转变到关心情绪,并进一步学会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会表达和管理情绪,对他今后面对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都将大有裨益。

所以,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些宝贵的成长过程。

现在都在指责“垃圾人”,其实包括刘某、冉某等在内的每一个人没有学习过情绪管理,完全凭着无约束的情绪在行为,悲剧此时不发生也会在彼时发生。而一旦他们从小学习过情绪管理,并且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许多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某种意义上这个事件里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冷漠旁观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你把这篇文字和转发给熟悉的朋友,也间接转发给许多陌生人,在一些偶发事件里面或许就可以救下许多人,只此一念,便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