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吼孩子?”

作者:稚趣家 11-03阅读:1910次

昨晚半夜,闺蜜给我发微信,说陪儿子睡觉前,又忍不住吼了他。

原来是妈妈放好洗澡水,走出去想把孩子拉进进卫生间:“洗澡了,等下水凉了。”

儿子一把挣开妈妈的手,一屁股坐地上,继续玩他的玩具。

“快去洗澡,等下要睡觉了。”闺蜜一边劝一边抱起儿子。可儿子死活不愿意,“哇哇”地大叫。

最后妈妈也不耐烦了,冲孩子大吼一声:“去不去,想我揍你是不是?”

最后,孩子委屈地低头就范,澡是洗了,但孩子也不敢跟妈妈说话了,闺蜜也赌气,故意不理他。

睡觉前,儿子突然“呜呜”大哭起来“妈妈,你不要我了吗?”

妈妈也被吓坏了,觉得孩子的心思怎么这么重,赶忙抱着孩子,安慰伤心的小宝贝。

很多家长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好好说,孩子就是不听,非得逼父母放大招。

我们也都知道长期吼叫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经常吼孩子,肯定是不行的。

“可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吼孩子?”

妈妈的自责,道出了无数家长的困惑。


1


吼叫,是人面对危险的一种本能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在保护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一旦发现危险,通常会无意识地恐惧大喊,就像狮子大吼以示威胁,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

而从另一个心理角度上说,吼叫,其实也属于情绪的一种宣泄,是人在愤怒或情绪激动时的一种应激反应。

研究表明,疲劳不仅会降低身体对一般疾病的抵抗力,还会降低人对忧虑和恐惧感觉的抵抗力。

女人一旦结了婚,生了孩子。似乎整个世界就是孩子,很少有时间关注自己,往往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

一心只想着如何顾好整个家,唯独没照顾好自己。

当孩子吵吵闹闹不听话,疲惫的我们失去情绪的抵抗力,情不自禁地提高分贝,恐惧愤怒的情绪不由自主地被激活。

当你情绪失控吼出来时,你的身体是在告诉你:我太累了,我需要休息。

这不是你的错。

在快要崩溃的情绪面前,吼出来的那一刻,内心真的有一种被解放的舒畅。然而下一刻,看到被吼后受伤的孩子,却不禁满心自责。

多数孩子小时候做错事,都会被父母大声呵斥。

我们也无意识沿用这种教育模式,看到不听话的孩子就吼,吼完之后,我们重温了童年时期的创伤。我们产生自责、内疚的心理,是因为那个彷徨无助的小孩终于被看见。

此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此时此刻,就是我们得到疗愈的时刻;此时此刻,就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时刻;此时此时,就是我们成长的时刻。

我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重复过去错误的教育方式,不需要孩子继续承受自己小时候的痛。


2


但是,如果我们有过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吼了出来的时刻,只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歉意,孩子还是会谅解我们,并放下心中的负担。

陈小春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中长大,也继承了上一辈的严厉。在明星圈中,可称得上是“吼叫之父”了,然而他也逐渐成长为更好的爸爸。

刚带着儿子Jasper上《爸爸去哪儿》那会,随处可见他脾气火爆的一张黑脸,时不时朝Jasper怒吼。

看到Jasper玩小喇叭打扰到村长,刚开始严肃地叫他安静,然后直接怒吼:“你在做什么?”


Jasper搞不清方向,陈小春指着前方大吼:“Go”,大概是被吓懵了,Jasper趔趔趄趄地跟在爸爸后面。

Jasper走得慢,一边走还一边玩喇叭,急性子的爸爸又是大吼“Hurry up!”

虽然情商很高的Jasper还能超级理智地跟爸爸说:“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可以先停止生气吗?)但不可否认,小心灵还是很受伤。

陈小春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晚上睡觉前,特意跟儿子来一场心灵对话,诚心地道歉:“我做的不好,你可以原谅我吗?”

Jasper点点头原谅了爸爸,躺进父亲温暖的怀里。那一瞬间,似乎有一种神奇的东西在父子俩身上蔓延,那是一种爱与成全。

从那以后,陈小春的心变得温柔了,没再对Jasper大吼大叫,父子俩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在接受采访中说,以前儿子从来不怕自己,是“看不起自己”,俩人曾经单独一起吃饭,全程零交流。现在,他更了解儿子,儿子也更黏他了。这种如父如兄的关系让他觉得非常幸福。

父母和孩子就是一场缘分,你看着我长大,我治愈你的童年。借着爱,彼此成全对方。



3


当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大吼一声,确实能把孩子拉回现实。但是,经常无缘无故地冲孩子大吼,孩子也会渐渐地形成一堵墙,建起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何正确地吼,既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对孩子造成太大的伤害,是父母成长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1、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经常控制不住大吼的妈妈,你一定是太累了!你需要休息恢复元气,才能精神饱满地面对孩子。

牢记两点: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你不是一个人带孩子。

适时地放手,寻求家人的帮助与支持,才是“戒吼妈”的首要任务。

勇敢地迈出寻求帮助的第一步,当妈的才能发现,自己不是、也不需要孤军奋战。

2、用行动代替吼叫

看到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我们首先会感到自己的权威被侵犯。但是,孩子的小小世界里,是没有规则的。在人为的规则面前,孩子的本能反应是对抗。

我们需要意识到,孩子反抗的是规则本身,而非人。

比起大吼大叫,不如直接过去中止孩子的行为。

比如看到孩子爬高,与其担心地大喊:“快下来、快下来,说了多少次了还不听”,不如直接跑过去把孩子抱下来。

3、用低分贝代替高分贝,用正面表达代替负面批评

有时候孩子不听,非得使用严厉教育时,可以放低分贝:“坐好别动。”

孩子从家长严厉的眼神中看到父母的态度,往往不需要大声吼叫,就能起到威慑的效果。

孩子正在专注地看电视,怎么叫都没反应,不如直接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告诉他“爸爸妈妈担心你的视力”,而不是大骂“看这么久,想眼睛瞎掉吗?”

4、态度温柔而坚定

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很容易陷入孩子的情绪风波。

作为成人,我们需要用理智的头脑来控制局面,允许孩子出现哭闹、反抗、耍赖的各种情况。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同时也需要更强大的掌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

态度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

5、忍不住吼了,吼完之后放下自己的情绪,也不要继续说教

忍不住吼了,当孩子的行为停止后,家长大可不必继续说教,更不需要跟孩子争辩对错,以免陷入一轮新的情绪大战。

作为家长,我们更可以做孩子的榜样。当孩子抱怨:“为什么你这么凶?”时,我们可以一致性地表达自己:“对不起,我只是担心你的安全。”

当孩子知道父母的行为并不是针对他,而只是针对他的行为,孩子会消除敌意,更愿意合作。


养育孩子,真的是一场修行。

作为家长,我们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怎么会不希望孩子快乐、健康?

只是,父母也是一个普通人,父母的成长环境也有局限,我们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

我们自知做不到完美的家长,但我们也会在错误中不断学习、成长。

感谢孩子给了我们一个看见自己的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一个成长的机会。

孩子愿意无条件地爱我们,无数次原谅我们,陪着我们一起慢慢成长。而我们也愿意在孩子面前,诚实地面对自己,拥抱过去,走向未来。

愿每个家长和孩子,都能相互温暖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