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逼我弹琴打坏了四把尺子,我非常感谢她”

作者:壹父母 11-22阅读:5536次


罗小朵朵 / 文


当年被“逼”着学琴的孩子,长大后感谢父母吗?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先分享几个故事。

我曾经听到一个网友抱怨:其实我现在很后悔爸妈不逼我,我说玩就玩,一个才艺特长都没有……面对活动特别懵逼……感觉身边个个都能秀一手。但又是我自己拒绝的,真的无语……知道不能说父母做错了,是我选的,又忍不住想,假如……

假如时光重来,你愿意拿小时候玩游戏、看动画片的时间,来换一个可以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才艺吗?

一边是享受快乐闲暇童年的自己,一边是可以成为舞台焦点的自己,选哪一个?

我采访了几位从小练琴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人此生不想碰琴,直到自己的女儿开始学琴;

有人小时候错一个音挨一巴掌,却在放弃后懊悔为什么不坚持;

有人坚持了,成为自己钢琴小世界的主宰;

有人坚持了,将二胡视为一生的朋友;

有人坚持了,琵琶和音乐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现在的我喜欢听钢琴曲,但弹琴那个人千万别是我”

@李小猪(国际航运管理)

我三岁开始学电子琴,因为姥爷去日本出差买回来一个卡西欧620,在当年实属是个稀罕物,幼儿园大班转成学钢琴。

那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弹一个小时琴,7点多吃早饭上学;晚上下学后,别的小伙伴在院里玩,我在家弹琴。

多么有画面感,一个孤独的对着琴满脸哀怨的小孩,转头看着窗外伙伴们在核桃树下拍洋画、砍沙包、跳皮筋,一脸艳羡。

我现在都记得,每天晚上6点15中央台演《聪明的一休》,只要片头曲第一个音符响起来我就可以关琴盖了。

每周去一次景山后门的北京市少年宫,无冬历夏。

爸爸下了班拉着我坐109路到景山下车,进公园绕到后面的琴房,等着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给上大课。

9点下课,再坐109回家,到家都得晚上10点了。

如果遇到了考级前的突击,还要带着我去音乐老师家进行一对一辅导。我是个坐公共汽车嗷嗷吐的人,每次坐到老师家就已经晕得五迷三道了。

学到12岁,考到钢琴八级。考完级当天,我回家把琴盖“啪”地合上,再没碰过钢琴。

我不喜欢弹琴,想学跳舞,我妈说我胖,腿粗,给否了。

说不清是否感谢这段经历。上大学以前是恨的,确实因为弹琴挨了不少打,也剥夺了很多原本属于玩耍的时间。

长大后,去景山公园,特意绕去看看琴房,还是很感叹的。

如果当时能咬牙坚持下来,如今也能穿着白裙,一头长发,在钢琴前弹kiss the rain。而不是像现在,跟孩子一起学,努力回忆小羊羔该怎么弹。

工作和钢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能说弹琴让我打字快,唱歌不走调,对,还认识五线谱。

现在我喜欢看别人修长的手指落在琴键上发出美妙声音;喜欢听钢琴曲,尤其是在下着雨的午后走在青石板路上;喜欢去钢琴博物馆,单单鼓浪屿上的那个钢琴博物馆就去过好几次。

这一切我都喜欢,但弹琴的那个人千万别是我。

孩子也开始弹琴了,我现在万分理解我爸妈,但是我不强求,也不要求她考级。

虽然这种学琴的方法太佛性,说不定也根本达不到什么成就,但是自己的惨痛经历告诉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后悔的是我妈为什么没有逼我继续学下去”

@弄影(审计)

4岁学琴的时候,错一个音,就一个巴掌。

是我提出来要去学的,7岁马上考七级证书时,我不想再学了,我现在后悔的是,我妈为什么没有逼我继续学下去。

在停止学琴不久后就意识到后悔,于是9岁开始接触国标,每次站墙、拉韧带想要放弃,都跟自己说,想想当初放弃学琴你有多后悔,一定要坚持。

好在舞蹈拿了个全国少儿国标舞的银牌。

18岁刚高考完就自己去报了成人钢琴班。

个人觉得家长适当的逼迫是很重要的,很多东西要尝试接触以后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但是绝对反对家长太过苛刻严格。


“当你度过了漫长的枯燥期,会发现它真的很美妙”

@嘚儿驾(政府部门)

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练二胡,二胡一直存在于我的生活中。

学琴苦吗?肯定苦。

小学时,每天做完作业后别的小朋友都能去看电视玩游戏,我还得搬个小板凳练琴,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动作,这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枯燥的。

有些难度大的片段练不好更是烦躁,我至今记得那首《切分弓练习曲》,练习的第一晚我在手脚的各种不协调中只练出了一行,整个人都不好了啊……

初中时候加入民乐团,每周花掉一天半至两天的时间用于乐团专业课以及排练,此外还有自己老师的单独授课。

初二动了考特长生的念头,每天翘掉一节晚自修来练琴。

高二下学期,因为要冲刺艺特,所以翘掉了所有的活动课、体育课、音乐课来练琴……

学琴期间也曾无数次因为极度烦躁而恶狠狠地拉琴,火气蹭蹭地窜。

我妈有时说:“嫌烦的话干脆别学了。”

然而无奈的是……你当我不想摔琴吗!可是亲戚老师小盆友们都知道我在学琴啊!!回头要是问起来,我的面子往!哪!搁!

爹妈从一开始就没有强迫过我。最初,他们征求我的意见看我是否愿意去学一门特长,年少无知的我选了一个最漂(yan)亮(li)的老师,一脚踏进了二胡坑里。

小时候练琴时,爹妈是肯定有一个在身边陪完全程的,哪怕是在一旁择菜也好啊!

我爹一开始是跟我一起学的,后来有了快弓跟不上了才作罢……

上课的时候,爹妈会认认真真地记笔记,十几年来从未间断。

感谢吗?感谢。

当你度过了漫长的枯燥期,开始以一种朋友的态度看待特长时,你会发现它真的很美妙。

现在的我不用把练琴视作硬性的任务,而是单纯地去感受其中的美好。

放假了就关起门录上几首喜欢曲子的二胡版投到网上,乐在其中。

我十分确定,二胡,包括它令我产生的对音乐的热爱,会伴随我的一生。

而现在的这些乐趣,都离不开当初父母各种软性“逼迫”,有苦有甜,妙不可言。


“我妈逼我弹琴打坏了四把尺子,我非常感谢她!”

@artemis ma(博士)

幼儿园的时候班里有架钢琴,老师不让碰,唯独有个同学可以随意弹,终于有一天我嫉妒的小火苗爆发,跟妈妈说我也要弹钢琴。

妈妈说:“你既然决定学,就要坚持下去。”年少无知的我立了个大FLAG说一定坚持!

苦逼的过程略去不表,无非是被押着一边哭一边弹哈农599849299各种创意曲奏鸣曲,考音协业余级直到十级。

我妈以前从不打我骂我的,然而因为逼着弹琴打坏了四把尺子(打钢琴上吓唬我)。

对于童年的记忆也几乎是母亲风里来雨里去的送我去学琴的背影。

说说为什么感激吧。

首先培养了我的自信。因为钢琴这项技能,从小学起就是学校合唱团的钢琴伴奏,我所在的小学合唱队是全省数一数二的,经常到处登台演出。

还有就是能体会到艺术的美。除了钢琴曲和交响乐外,看到一幅画、一支舞蹈,我就是能体会到它的美,俗称“陶冶了情操”。

最有用的就是培养了对枯燥的重复性工作的忍耐力,也就是坚持和努力的能力。

我可以一遍遍的刷题刷GRE红宝书,就像小时候一遍遍的刷哈农599299一样。

老师说过莫扎特练琴的时候一个小节会弹8000遍,所以我也会一个曲子练不好,一小节一小节的重复无数次,直到半夜把我拍醒,都能无意识弹出来的那种程度。

遇到困难的事情,退回根本,反复重复,直到解决它。这种方法也许不是最优,却是练琴给我的一种启发,因为我曾经见过重复的美好结果。

现在工作累了学习累了,就想弹弹琴,想弹快弹快,想砸琴砸琴,想弹啥弹啥,在钢琴的小世界里自己就是主宰。

而这个小世界,源自于被母亲打断的四把尺子,和在我对世界没有足够判断能力时的逼迫。

我非常感谢她!

我非常感谢她!

我非常感谢她!


“学习琵琶,成为我艺术生涯的奠基石”

@玮(戏曲表演)

我小学二年级开始学琵琶。

那时市里开办了业余少儿艺术学校,有二胡、钢琴、琵琶、手风琴、舞蹈等课程,母亲帮我选择的是每周一节琵琶、一节乐理、一节视唱练耳。

从8岁开始一学就学了五年,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以后练琴时间就很少了。

升学考试我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学习任务更重了,并且住校,只能周末回家的时候才能练琴。

幸运的是,我在学校建校纪念庆典上还表演了琵琶。

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是很枯燥乏味的,因为基本的指法和音阶练习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

琵琶很重,小时候去上课,都是妈妈帮我背着琴送我去学校的。

学了几年后,一开始用的练习琵琶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了,必须换一把真正的演奏琵琶。

90年代初,一把敦煌牌演奏琵琶需要花费3000左右。当时家里也不富裕,3000块不是小数目,但是我的父母还是毫不犹豫给我买了,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鞭策。

初中二年级,我考上了云南省职业艺术学校“花灯表演”专业(云南地方剧种),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走上了戏剧表演的舞台,一直到现在。

学习了两年表演后,我逐渐适应了演员的课程,也能安排出一些课余时间,于是跟母亲商量把琵琶重新学习起来。

我跟随了云南省歌舞团一位琵琶演奏老师继续学习,并且完成考级。

成年以后,回顾学习琵琶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挺大的,特别是工作方面。

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戏剧表演。一个戏剧演员要具备的基本功“四功五法”唱、念、做、武,手眼身法步,都离不开与外在音乐节奏和心理音乐节奏的联系。

从艺20多年以来,我唱腔的音准、身段的节奏都是很好的,这些都归功于从小学习音乐的关系。

我在28岁时就摘取了云南戏剧表演“山茶花”奖。

最近我主演的一个小戏又获奖了,其中一出《昭君出塞》,我表演了一段自弹自唱,使用的乐器就是琵琶。

我很热爱琵琶,热爱音乐,热爱戏曲,它们在我的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

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对我学习音乐的培养,学习琵琶,成为了我艺术生涯的奠基石。


作者有话说

郎朗3岁练琴,每天6个小时,周末和寒暑假加倍。

郎朗说过,如果少挨一些父亲的压迫,那是更好的。

但是,他也说:“如果没有我爸,肯定没有今天的我。”

现在的教育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但人的天性本来就是“好吃懒做”的。

学习一门特长,需要不断和自己天性中的惰性做斗争。

坚持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出一个朗朗那样的艺术家,而在于父母带着孩子一起体验了这个过程,学会了坚持本身。

只要有一次,孩子通过坚持,看到了那条长长的路后面的美好风景,他就学会了。

坚持不是一句鸡汤式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练习的能力!

留言告诉我们:你会不会“逼”自己孩子学一门特长?


- 作 者 -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推荐阅读

安全感 | 贴标签 | 专注力

育儿随笔 | 自卑 | 亲子游戏 | 自信

奖惩 | 学习 | 情绪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