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原谅我现在还不能做你的朋友

作者:爱读童书妈妈小莉mp 11-23阅读:2514次

靠谱童书每周推荐 ▲ 孩子免费听故事神器

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当朋友吗?

N年以前,和报社的一群同事在食堂一起吃饭,说起父母和孩子能不能做朋友,一位男同事立马喊道”小孩就是小孩,怎么可能当朋友”。

那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让崇尚爱和自由的我心里泛起了一阵鄙夷,马上给他贴了个标签,哼,肯定是个骨子里把自己当权威,打骂小孩的古板家长。

不仅如此,我还一脸傲娇地幻想着,我要把孩子培养成我的闺蜜和老友,我们之间互相尊重,凡事都有商有量;

我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彼此没有什么秘密,孩子有了心事会第一时间跟我说,有了开心的事也会第一个想到我。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却慢慢发觉,从小就和孩子当朋友,或许并不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最近听黄庭禅的一期音频节目,张庆祥讲师提到,现代人都崇尚人人平等的观念,的确,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句话说得没错。

但事实上,在任何一种关系里面,仍然有细微的差别,不然怎么会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一说呢?

一屋子同事本来在叽叽喳喳,但领导一来,马上就鸦雀无声,领导和同事是平等的吗?从人性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在相处中,还是有次序的。

而在亲子关系中,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敬畏心。

敬有敬爱的意思,畏是因敬而生,一个有敬畏心的孩子并不会遇事畏首畏尾,而是有了敬畏心才会有自制力,心里才会想到他人,他不会只顾自己,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也不会目中无人,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敬畏心,这三个字,让我思考了很多。

放在前些年,一听到这三个字,我马上会觉得,哎,怎么这么迂腐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小孩怕我。

可听了这个节目,我发现,敬畏两个字,和我以往的理解完全不同,敬是尊敬,敬爱的意思,畏有怕的意思,但这个畏是由敬而来。

一想到这两个字,我马上想到我大学时的播音专业导师张晓陵,因为她在专业上的造诣和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栽培,从上大学到现在,我一直对她充满尊敬。

每次想起她,内心就会变得柔软,这个敬里面有尊重,也有爱意,这个畏也因着这份爱和敬而生,我在意她的感受,希望得到她的认可,所以我对她既有敬也有畏。

我尊敬她,只要是她的课我都特别认真,偶然她给我发微信,我会第一时间回复她,她让我做的事,我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她送我的东西,我会特别珍惜。

上学时,别的考试科目我可能不在意,但是播音专业课,我会特别努力,我担心老师失望,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她的骄傲。

我敬畏她,不是因为她对我特别严厉,或者打骂批评我,而是她在业务上为我指明了方向,我衷心地服她,愿意跟随她的步伐,也会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为我在乎她的看法。

是的,在我心里,始终有一块地方是为她而留的。

我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应该也是这样的。

或许在孩子18岁成年以后,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在此之前,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应该要让孩子对父母、对他人心存一份敬畏。

一个有敬畏心的孩子才会有自制力,才不会成为他人眼中的“熊孩子”,蛮横霸道,事事只顾着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而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和界限的建立是分不开的。

对于8岁以前的孩子,父母更像是一个管理者,我们要给孩子清晰的指导和界限,一个有界限的父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在一个讲座中强调,孩子在7岁以前,你对他的需求的每一次回应,你在他身上的每一点付出,都是在积累以后教育他的资本。

换句话说,孩子小的时候对你在情感和心理上的依赖,才能让他愿意跟随你,他感受到你的爱,才愿意听你的话。

古语说,少时有恩于他,之后才能立威于他。孩子小的时候不管不问,大了希望他能和你促膝长谈,这几乎是空中楼阁。

对于9到14岁的孩子,父母这时候的角色像个引领者,我们要认真倾听和观察孩子的情况,有时候也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和看法,但在家里做决定并为此负责的,还是父母。

对于14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就像一个指导者,听一听孩子的看法,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家长的帮助。

孩子的基本需求大部分都由孩子决定,要知道,这时候他们已经对我们的长篇大论没多少兴趣了。

在孩子18岁成人之后,亲子之间才越来越倾向于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在婚姻里,男人需要的是尊重,女人需要的是关爱,放到亲子关系里也是一样。

父母应该是孩子尊敬的对象,他要有力量在前面引领孩子,让孩子放心地跟在他后面去。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两人就一直在一条线上,对弱小的孩子来说,他会陷入迷茫。

“宝宝,我们今天去哪里玩,宝宝,我们今天吃什么呢”,凡事让孩子去思考,去做决定,并为此负责,这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

而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大人主动地把各种选择权交给他,等到大的时候,当他不想做作业,当他不断挥霍金钱,你要收回选择权的时候,孩子就会陷入愤怒,为什么以前可以由我说了算,现在就不行。

虽然小拍有时候也跟我们顶嘴,但我仍能从一些细节上看到她是一个心里有他人,能克制自己的孩子。

上个周末,我们一家和拍爸的朋友一家去郊外爬山。

吃完午饭后,她又邀请了朋友的两个孩子一起来我们家玩水晶泥,一想到家里的两个小娃吃完午饭要睡午觉,而她们三个小女孩在家里肯定会弄出不少动静,我有点皱眉。

小拍提出把材料都拿到一楼的大堂去玩,我才勉强同意。

等宁宁午睡起来,我带她出门玩,发现门口放着小拍的日记本和一些材料。

我心里有些纳闷,就下楼去问,你怎么把日记本丢在门口柜子上啦?

没想到她说,我们轮流玩水晶泥,他们玩的时候我就写日记,写完了想拿回家,可是我怕开门的时候有声音,打扰你们午睡啊,就把它放门口了。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有些感动,谢谢你会考虑我和妹妹的感受,玩了水晶泥还不忘写日记,也让妈妈很放心。

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并不是要求孩子凡事要服从自己,而是通过亲子间的朝夕相处,让这份美好的关系纽带成为,使父母成为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力。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不是借由命令和控制,而是通过父母自己良好的言行,成为值得孩子尊重和模仿的对象,让孩子打心眼里对父母既敬又爱。

最近的一点小感悟,和亲们分享。

-End-

连妈妈都不尊重的孩子,还能尊重谁

养娃9年,这是我踩过最深的一个坑

想看更多育儿干货,就戳“阅读原文”啦……